张波代表: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

2024年03月07日 10:8 49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记者跑两会   作者:

1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强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顶尖科学家领衔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实现自主可控。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魏桥创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波提出了《关于支持产业龙头企业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的建议》,为创新平台建设建言献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基础研究系统布局,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基地、优势团队和重点方向,增强原始创新能力。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要,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集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社会创新资源,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攻关,加强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完善国家实验室运行管理机制,发挥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系化布局,推进共性技术平台、中试验证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深化产学研用结合,支持有实力的企业牵头重大攻关任务。

张波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科技创新的论述让他印象深刻。

他说,近年来,山东省滨州市聚焦传统产业优势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精准谋划布局,充分挖掘、配置科创和人才资源,推动一批发展急需、创新性强、支撑作用大的高能级科创平台落地,做优科创平台、做强人才支撑成效明显,形成了体制机制创新、产业链技术链融合、多要素联动、多主体协同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张波介绍说,以渤海先进技术研究院、魏桥国科研究院“双核”引领,滨州市的省级以上高能级科创平台总量达到424家,在承载高层次人才、突破重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平台类型和数量快速增长。2019年—2023年,滨州市高能级科创平台数量从249家增长至424家,净增175家,增长70%。截至目前,滨州市有国家级平台35家,省级平台389家。二是平台呈现多层次体系化发展。国家、省主管部门根据高质量发展要求,对部分高能级科创平台进行了优化调整,有的经优化整合不再组织申报,有的提高了建设门槛,同时陆续启动了一些针对性更强、创新能力更大、支撑作用更有力的新型平台建设。2023年,滨州市新获批国家联合实验室、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两个“国字号”平台,实现了滨州市国家级研发平台零的突破。三是平台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高能级科创平台为滨州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的支撑引领作用。魏桥国科研究院在8个领域设立研发创新中心,引进、合作包括10名院士在内的高端人才超过150人;超高精细光刻胶、铝基复材、弹性布基导线等8个项目在解决国家重点“卡脖子”技术问题上迈出了关键步伐;引领先进材料、智能制造、无人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四大新产业链,形成新质生产力。四是平台助推研发投入快速增长。高能级科创平台作为研发创新的主要载体,极大拉动了滨州市研发投入持续快速增长,激励更多企业开展研发创新活动。当前,滨州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72%,分别高于全国、山东省1.18%和1.23%,连续3年保持全省第一,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连续两年保持全省第一。

“成绩喜人,但问题也有。”张波告诉记者,一是平台整体质效相对偏弱。从数量来看,滨州市高能级科创平台总量相对较少,相比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还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充分满足当前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一些重量级平台,如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滨州市至今还未实现“零”的突破。二是平台产业覆盖面偏小。424家高能级科创平台中,依托企业建设的占98%,且多集中在化工、纺织、食品加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数量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拥有高能级科创平台数量较少。三是平台创建主体相对不足。近年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逐步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技术制造与装备等产业和领域已成为各类高能级平台优先布局建设的重点和方向,这给滨州市今后高能级平台建设带来很大挑战。

“产业龙头企业对于加速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对地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通过分类指导、差异化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滨州市依据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在高端铝、智能纺织等方面创建国家级创新平台,承接各类国家级创新赛事、科创活动等,集中突破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构建优势互补、产业协作、创新协同格局。”张波表示。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