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九旬老人的有色情怀——访有色金属行业专家、教授王祝堂
2023年12月13日 9:27 3769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铝加工 作者: 郭沛宇 刘京青
有色金属工业的发展灿若星河。作为铝业专家的王祝堂教授,在业内为大家所熟知。他性格开朗、风趣幽默,专业作品丰厚,内容广泛。他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里掌握技术、产品和信息等知识跨度最大的专家之一,横跨铝、镁、铜、钛等行业,涉及设备、工艺、标准、产品及应用市场,对个体工厂的情况和整个行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都有深入的了解和判断。他也是铝行业迄今为止年岁最大、工作时间最长、发表著作最多的“三最”老人。如今,年近95岁的他依然笔耕不辍,仿佛在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星河中“银海拾贝”,乐趣无穷。
他掌握中、英、俄、日、德、法等6国语言,广泛阅览国内外本专业的技术书籍与参考文献。从1957年出版首本俄文译本专业书籍开始,66年来,55部著作出版和千余篇专业文章在报刊杂志发表,见证了他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结下的不解之缘。作为一位年近95岁的老人,为何对有色金属工业诸多领域始终保持着浓厚的兴趣,又如何能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旺盛的写作精力?70年来,他是如何把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热爱全部融在一点一滴的笔触中?近日,记者一行对王祝堂进行了专访。
北京初冬,一个和煦温暖的午后,记者一行刚一走进王祝堂家中客厅时,就被放在地上的两个牛奶纸盒所吸引,里面装的是满满的、用过的废圆珠笔。王祝堂带着一口浓厚的湖南腔解释说:“这500多支圆珠笔是近10年用过的,平均每星期用完一支。”原来,所有文章创作时全部采用手写稿,是王祝堂多年来保持的一个习惯。这千余篇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相关的专业文章正是从这些圆珠笔中孕育而出。记者跟随着他精神十足的步履走进书房。十二三平方米的房间内,书柜、铁架、书桌、地上全部放满了书籍、报刊和杂志。仅个人著作累放高度就有1.35米,刊载有他的文章的报纸期刊叠放一起的高度足有3.8米,比他本人1.65米身高的两个等身还要高一点,可谓名副其实的“著作等身”。记者跟随这些内容丰富的文字记录,在他的谈笑风生中开启了70年来“银海拾贝”的记忆。
在东北与有色行业初结缘
1929年12月,王祝堂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从小热爱读书,是他最大的特长。在中学时,他已有着不错的英文功底。1950年5月,我国首次公开招收大学生。报考时,王祝堂填报了东北工学院冶金系金属热处理专业,考试合格后被录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公开招收的大学生。当初为什么选择报考冶金系?王祝堂回忆说:“这是根据当时的家境,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报考了免收一切费用的专业。”就此,原本当年12月份高中毕业的他,还未等毕业,就踏上了远离家乡的东北大地。
东北是我国工业发展的摇篮。新中国刚成立时,百业待兴。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尚在起步阶段,被誉为“祖国的银色支柱”“中国铝镁加工业摇篮”的第一个铝加工厂——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哈尔滨铝加工厂,代号101厂)就座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哈尔滨铝加工厂于1950年4月由苏联专家设计,1952年筹建,1956年11月正式开工生产,是我国第一个铝镁合金企业,也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之一。
在我国第一个铝加工厂设计的同时,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也在进行中。1953年7月,由于正在建设的工厂急需工程技术人员,王祝堂提前一年大学毕业,被分配至东北轻合金加工厂(以下简称东轻)参与工厂建设。
在东轻工作期间,王祝堂对铝加工业技术钻研始终保持着很高的热情。他当过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掌握,不仅仅从书本中获得。至今,王祝堂清楚地记得,他曾工作过的冶金科属于一等科室。与其他科室比,他的工作证上有一个“全”字样的印章,这代表着他可以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去实地接触了解,而其他科室的人员只能在指定范围内工作与活动,不能随意去其他单位。这让他对工厂实际生产技术情况有了更多的学习实践机会,对于撰写专业文稿有很大帮助。即便是设备仓库,也能够成为他学习实践的场所。王祝堂回忆说,那时候,就因为做库房设备管理,工厂里入库的各类设备经过的第一道关口都是他,这是他对设备学习了解的又一个好机会。
现有书本知识与现场实践的学习,并不能满足王祝堂强烈的求知欲。为了能够广泛地阅读国外前沿的技术资料、了解国外先进的工艺和技术,他不仅保持着在初中、高中和大学时已积淀下来较为深厚的英文、俄文阅读能力,而且在1962年—1978年间,还自学了日文、德文和法文,具备了较好的阅读专业资料的能力。通过大量阅读外文冶金专业技术文献,他扩大了视野,更为日后撰写出更加丰富的专业著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1957年,王祝堂出版了首本《金属学实验》俄文中译本,成为业内重要的专业参考资料。从这本书出版至今,60多年来,由他主著、主编的专业著作30部,参与译著、编著的专业著作25部,累计约2200万字;在行业多家报刊杂志发表了几千条报道和短讯,累计约2000万字。他发表的诸多著作为我国铝镁钛铜等有色金属领域提供了更为详实丰富的参考资料,为有色金属工业信息咨询产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978年,王祝堂调入东北轻合金厂工学院;1980年,被评为副教授;1986年,被评为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末,能够具有较好英语水平的专家十分稀缺。王祝堂不仅把深厚的英语阅读能力应用在个人学习中,而且利用自己的特长尽心尽力帮助着更多的技术人员。他一人在工厂举办的三期脱产技术人员英语培训班担当教师。“当时,每期培训时间为6~8个月,我既要当老师,又要当辅导员。”王祝堂对此记忆犹新,“通过培训,他们都达到了工程师级外语水平。凡是接受过这几次培训的技术人员,在晋升工程师时都顺利地通过了外语考试,没有掉队的。”这对王祝堂来讲是十分欣慰与自豪的。
教学之余,王祝堂似乎没有更多爱好,但却每天过得十分充实。他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铝业论著的整理与写作中。1989年,王祝堂主编主写了《铝合金及其加工手册》,这是一部专门讲述铝加工产业的书籍,共有230万字,已出3版,在今天依然对行业有着很好的参考作用。采访中,王祝堂表示,如果条件允许,将编写与出版第四版,字数将超过350万字。在他的表达中,让人充分感到他对铝业发展的热爱。
退休后奔赴铝业发展的高光时期
1991年1月,王祝堂退休。大部分人在退休后都放慢了脚步,过起悠闲的生活。王祝堂却凭着对铝业深厚的专业水平和情感,开启了退休后“银海拾贝”的高光时刻。
退休后,王祝堂更加忙碌了。在勤奋写作的同时,他一边继续奔忙于铝业咨询顾问,一边深入企业开展调研。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后,我国改革开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国家基本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有色金属工业同样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各地项目加快建设。
那一时期,也是王祝堂在外奔走最忙碌的时期。他回忆时谈道:“退休后,我为铝业工作的脚步仍未停歇,加上退休前走过的企业,共为中国约180家铝企业与工厂(主要是铝加工企业)做过顾问、出谋、划策、写过材料、作过报告。这样的企业与工厂遍及全国,东至上海,西至乌鲁木齐,南至深圳,北临哈尔滨。”他曾参与过20个大型铝加工企业建设的前期准备、讨论、论证工作。
2011年1月2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印发《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推进计划》,经过10多年的发展,再生金属产量增长迅速,预计2023年将达1760万吨。据统计,目前,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量占全球产量的30%以上。
对于再生金属的发展,早年间,王祝堂就有着极高的敏感性。就铝业发展来讲,如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王祝堂认为,再生铝产业发展十分重要。王祝堂曾在谈到铝业的节能减排时表示,节能减排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成为铝业强国的标志之一。我们生产铝材的能耗高于欧美国家,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使用较多的再生铝。
王祝堂是对我国再生铝工业状况开展调查的第一人。早在1999年6月,经有关部门领导同意,王祝堂自费完成了对全国再生铝工业的调查,这在行业内也是极为罕见的。他说:“当时,除西藏没有去过,其他凡是有较大规模再生铝企业的地方,我都去过。”这次调查结果,为后来再生铝发展思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如今,这些资料全部保存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再生金属分会。
在北京与有色情结的深厚延续
2000年左右,年逾七旬的王祝堂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接受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邀请,收拾行李,带上妻子到北京继续自己的“有色之旅”。
刚到北京的前几年,王祝堂做起了“北漂”,住房是由聘请单位租来暂住的,但这些都丝毫未影响王祝堂对铝业的热爱。那些时间,他外出讲学,参加铝业讲座,与铝业同行们交流,用自己的笔触传达对行业发展的关注与理解。他希望通过多种方式把自己的所知所感与大家分享。2008年,他结束了“北漂”,在北京定居下来。这为他日后更加静心地撰写文稿创造了更为宽松与良好的条件。
到北京后,王祝堂向《中国有色金属报》《轻合金加工技术》《中国铝业》《中国镁业》《中国有色金属加工》《铝加工》等1报5刊投稿更成为了常态化,从未间断。这些刊物的编辑也成了他常常要见的“老朋友”,读者几乎期期都能见到他的文章。经过整理,王祝堂说:“之前发表过的文章累计起来约有2000多万字,把这些期刊一本本摞起来约有3.8米高,比本人两个等身还要高一些。”他的著作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轻金属铝镁钛、重金属铜和复合材料、粉末冶金等;涉及产品包括板、带、箔、管、棒、型、线、锻件、紧固件等各类铝加工材,以及各类铸造构件、粉材。对这些刊物,王祝堂早已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介绍说,《中国铝业》从1993创刊开始,现已出版约360期,几乎期期都有他的文章,累计约有300多万字。
在王祝堂的撰稿中,作为铝业专家的他,不仅仅限于铝业,而是不断地扩增着他的爱好半径。《中国镁业》于1999年7月创刊,24年来,他也早已成为这里的“常客”。他笑言:“《中国镁业》至今共出了285期,几乎期期发表了我的文章,共约200万字。”
谈起与《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渊源,他说,从1990年起就开始向本报投稿了。《中国有色金属报》从创刊至今已有38年。记者从本报可登录电子报开始,也作了一个简略统计,2007年2月—2023年11月,《中国有色金属报》刊发王祝堂稿件1120篇。他回顾说:“在《中国有色金属报》撰写整版文章20多篇。”《中国有色金属报》开设的《扩大铝应用》《教授侃铝》《教授品镁》《高新金属材料》《扩大钛应用》《3D打印》等专栏,刊用王祝堂的稿件是最多的,其中,《教授侃铝》专栏登载约230篇。他成为目前在《中国有色金属报》投稿并刊用最多的作者。
他撰写的文章紧跟行业发展形势,及时分析行业发展现状,为行业企业及广大读者提供了更多参考信息。
谈起王祝堂对铝业发展的前瞻视角,与他有着多年工作交流的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专家熊慧说:“王祝堂教授多次以对国内外行业现状和趋势的深度整体把握,既有预见性的适时呼喊,推动行业的快速发展,又对包括大断面铝型材、以及铝厚板加工业将出现的严重产能过剩等问题提前和准确地提出了预警,制止住了一些项目的盲目上马或扩张,为企业和行业的有序与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8年下半年开始,世界金融危机席卷而来。作为周期性很强的有色行业首当其冲,随着危机蔓延,铝工业发展更能感受到严寒逼近。
2010年2月25日—4月22日,王祝堂撰写的《中国铝加工业在经济严寒中挺进》9篇系列文章在《中国有色金属报》连载,详细阐述了我国铝加工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他在文中表示:“2009年是中国铝加工业向世界强国迈进的开局之年,标志着中国铝加工的节能重点在熔炼工序,因此,应尽量多用再生铝生产线杆、带坯与铸锭;10个重大铝加工项目建成与投产,是中国铝加工建设史上建成项目最多的年度之一。”可以说,他的笔触为当时处于低谷的铝业发展增强了些许信心。
他是较早关注汽车、航空航天用铝材料的专业人士之一。2010年7月和2011年11月,他发表了《谁主汽车铝材沉浮 组建中心迫在眉睫》和《大飞机项目全面推进 铝厚板项目建设风起云涌》等文章。此后,他持续关注,撰写多篇专业文章。
2015年以来,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对行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2016年4月9日,王祝堂撰写的《需求侧快速稳增 供给侧货源充裕 轨道交通用铝步入又一黄金需求期》一文,对铝加工业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充满信心。同时,他还十分关注民营企业的发展,曾撰写《世界铝都在中国 中国铝都在滨州 解密滨州之铝》和《走,去观光南山铝业!》,对我国铝业发展有着全面的理解与认知。
今年5月份,《中国有色金属报》刊载了王祝堂的一篇题为《在我国铝工业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我国首个铝合金紧固件线棒材项目生产正常》的文章。通过他的文章介绍,读者能够了解到,东轻紧固件生产线项目的建成,突破了中国航空航天用高强铝合金紧固件关键核心技术,将为中国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武器装备、交通运输等领域用高端铝合金线材的开发和保供提供可靠保障。这也让读者看到了我国铝加工业的发展进步。
这几年来,王祝堂在关注我国铝业发展的同时,更多地为读者带来许多国外有色金属材料应用的新成果介绍,为读者打开更广阔的视野。诸如《钛材在美国航天器上的应用》《2020年以来国外铝加工业新技术》《国外铝下游产业近期投产的高新项目》《德国戈贝尔:铝箔后加工装备的引领者》《俄罗斯研制成功特高温铝合金导电线》等等。
前些年,北京安泰科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将王祝堂近年来撰写的文章整合为《新时代的中国铝加工产业》《新一轮整合后的国外铝加工产业》两本文集,受到铝加工行业的广泛关注。《新时代的中国铝加工产业》从我国铝加工各环节全面介绍了产业发展、技术装备水平、前沿材料研发等情况,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铝加工产业经历“跟跑”、全面“伴跑”到部分“领跑”的历程。《新一轮整合后的国外铝加工产业》介绍了国外10家铝加工标杆企业,它们的铝材产量占国外总产量的80%以上,提供全世界(不含俄罗斯)大型民机及国外全部航空航天器所需的铝材,对中国铝加工企业赶超世界铝加工强国具有借鉴意义。
如今,王祝堂虽已是年近95岁高龄的老人,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身体状况。王祝堂开心地向记者介绍说:“身体虽谈不上健壮,但健康,没有大毛病。能吃、能喝、能睡、能自理,眼不花、耳不聋、手脚利索,不抽烟、不喝酒、不喝茶、不喝饮料,就喝白开水。”谈起保持思维敏捷、精力旺盛的秘诀时,王祝堂说:“每天早上和晚上都分别做半小时以上的身体各部位的运动。早餐后,到院子里散步1个小时,上下午分别写作3个小时,中间小憩时也会运动,并且每天晚上都看新闻和文艺节目。”可以看到,他每一天工作与休息的时间都安排得非常细致且固定。
而对于一个坚持了50多年的习惯,他笑言道:“这个习惯估计你们一般都很难坚持的。那就是每天晚上睡觉前用凉水擦澡半小时。”可以说,这些有用脑、有运动、有娱乐的规律性生活,是老人家近95岁时,仍能保持耳聪目明、记忆力好、思维反应敏捷的秘诀。
多年来,王祝堂每天保持着规律的作息,也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节奏。“确实,天天如此,不分节假日,即便是春节期间。”一直照顾王祝堂生活起居的女儿说。王祝堂现在每天依然要工作8小时,每天书写版面字数约3000字。而对于字数,王祝堂一再对记者强调,不是写3000个字,而是版面字数3000字。这足以看出他做事的严谨。
王祝堂笑言调侃自己像一个“无人间情趣”的“呆老头”。在铝行业,退休后还在继续孜孜不倦工作的人恐也不多,而正是在这看似刻板的生活里,成就了一位忠实记录有色工业发展厚重记忆的“银海拾贝”者。这也是有色行业值得欣喜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王祝堂正在编译约为15万字的文章《世界挤压铝材市场概览》。他介绍说,已写完4篇。期待着他的新著作早日与读者见面。
回望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数十载,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当前,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些成就的取得与众多行业专家与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王祝堂就是他们其中的一位。
王祝堂不仅是我国铝镁行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活字典”,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人。他是我国铝加工行业里服务和贡献时间最长的专家。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参与我国最早的东北轻合金加工厂的建设,到现在已有70个春秋。他是我国铝加工行业里对国外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和新应用市场,以及行业发展新趋势跟踪最紧密和最熟悉的专家。几十年来,他一直将国外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趋势超前地以论文、报告和报道等各种方式介绍给国内同业,是我国铝加工行业技术进步和创新发展的促进者和贡献者。
采访手记:
老骥伏枥 岁月丰实
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王祝堂作为一位资深老专家,对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深厚情结。从他参加工作起,70多年来,不虚度一寸光阴,全身心地把精力扑在对铝镁工业发展的学习与研究上。他是我国铝镁行业发展历史的见证者和“活字典”,更是重要的参与者和贡献人。在谈到家人给予的支持时,王祝堂说:“之所以能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尽一点微薄之力,与我有一个好老伴分不开,家庭一切事务她是一肩挑,着实难能可贵。”他非常惋惜老伴前几年已去世,“可惜她已走了,祝她一路走好。”
临分别时,王祝堂告诉我们一个他的心愿:未来几年,他仍将继续为行业写作。到100岁时,将彻底停笔,安享美好的余生。我们敬佩这位95岁资深专家的有色情怀和贡献,祝愿即将成为百岁老人的王祝堂教授一直健康、快乐和幸福。
责任编辑:郭沛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