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教育访谈录】盛世修史创新篇 厚植文化铸精神
2023年09月18日 9:38 224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行业动态 作者: 定律 张雪卉
编者按:今年5月,《中国工业史·有色金属工业卷》(以下简称《有色金属工业卷》)正式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界的一件大事。国资委有色金属离退休干部局组织采访了潘家柱、钮因健、周菊秋、李宴武等4位参与编撰工作的有色行业老领导,探寻他们离岗不离志、退休不褪色,老骥伏枥、发挥余热,奋力编纂《有色金属工业卷》的心路历程,以此铭记他们为传承有色工业历史所作出的贡献。
《中国工业史》是经国务院批准立项的第一部全面反映中国工业发展历史的国家工程书籍。该书填补了中国工业历史研究的空白,是坚持文化自信的创新工程,是代表国家、面向国际的历史著作。《有色金属工业卷》是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工经联)牵头并组织编写的《中国工业史》(共18卷)中的一卷。有色金属工业是中国工业重要组成部分,编纂《有色金属工业卷》也是彰显建设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宏图大志的伟大工程。2015年7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按照工经联的要求,承担了《有色金属工业卷》的编纂任务,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动员全行业的力量,经过5年多的努力,终于圆满完成了这部记述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史进程著作的编纂和刊发。
《有色金属工业卷》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汪高鑫,有色行业老领导潘家柱、钮因健、周菊秋、李宴武等承担了《有色金属工业卷》的审稿工作,正是这些老同志和资深专家的辛勤耕耘,保证了《有色金属工业卷》的顺利面世。他们为有色金属行业以史鉴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踔厉奋发,建设有色金属强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潘家柱:要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
“这是一项光荣的任务,我作为有色金属工业战线的一名老兵责无旁贷、欣然接受。”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老领导潘家柱说起参与《中国工业史·有色金属工业卷》的编纂工作,内心充满了自豪感。他告诉记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于2015年正式启动了编纂工作,组织了庞大的队伍开展工作。同年,协会有关领导邀请他参与这项工作担任审稿。潘家柱精神矍铄,谈吐不凡,说起这项编纂工作更是如数家珍、饱含对这项工作无比重视的真挚情感。
潘家柱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史命”主题教育,承担这项任务正是践行这一要求的具体实践。“在我80岁前后能参与这一重大工程,并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欣慰,决心尽我最大的努力,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不辜负组织的信任。”
《有色金属工业卷》的编纂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对于协会的组织工作也是巨大的挑战,面临相当多的困难。首先,是人员的安排,协会系统人员都是从事工业相关工作的,熟悉有色金属工业的生产、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工作,也撰写过技术论文和科普作品,但没有人从事过历史的研究和创作。其次,中国有色金属的历史长达5000年,史料的收集更是一项浩瀚的工程。潘家柱欣然接受了协会领导的邀请,用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扛起了编纂有色金属工业史审稿的重任。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以下简称工经联)对《中国工业史》的书稿审定工作十分重视并作了详尽的安排布置。工经联指出:“审稿工作是《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编纂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也是编纂工作的关键环节。”为此,工经联安排组织了“全书审定委”和“分卷审定委”,“审定委”均由两部分专家组成,一是国家资深史学专家、经济学专家等,二是工业领域行业专家。全部书稿的审定采用三审制,即初审、复审、终审,必要时还可继续再审。工经联要求各卷的审定工作,必须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历史责任感和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按照“国家水平,权威版本”的目标要求,从严审定,努力打造精品工程。“要求是高的,责任重大。”
潘家柱告诉记者:“我的审稿工作从2017年1月10日开始审阅‘铝工业’一章起步的,一直持续到2021年7月20日审改完样书,合计4年半。前前后后对约2000页书稿反复审阅、修改数次。”为了做到文稿真实精准,他做了大量查阅核实的工作。编纂工作开始阶段拟定撰写大纲,然后分配给相关单位和个人撰写初稿。审稿工作大体从2017年开始,到2019年初稿完成,工经联组织专家初审。随后开始二审工作,在新冠疫情高峰时期,正是审稿工作紧张进行的阶段。那时,相当一段时间,潘家柱每天要用好几个小时审稿工作,甚至到晚上9时多还要加紧审阅,有的稿件经过反复数次修改。直到2021年夏,审稿基本告一段落。夏日炎炎,寒冬腊月,潘家柱为了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一个词反复琢磨、酝酿,一丝不苟地审读到夜深。
在审稿中,潘家柱发现,《有色金属工业卷》各章撰写中最普遍的问题是,过多地“静态”叙述金属品种的现状,而没有“动态”地阐述该品种金属工业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撰稿人以前多是科普文章或技术报告起草人的原因。这一类问题的修改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和时间。潘家柱认为,这一问题必须改正,否则就不能称其为“工业史”。他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读史书、查资料,对书稿中各金属品种的发展历程作了详细修改。
审稿中,有一个例子让潘家柱印象深刻。原拟定的大纲中有一章的标题是“钨及硬质合金工业”,潘家柱经过反复思考提出,该章的标题应改为“钨工业”。他指出,该书各章的标题都是有色金属的具体品种如“铜工业”“铝工业”“钼工业”等,唯独此章与众不同是不妥的。而且硬质合金并不是有色金属的一个单独的品种而是钨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撰稿人接受了他的意见将该章的标题改为了“钨工业”。
潘家柱深情地说:“现在《有色金属工业卷》在数百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出版发行了。我要感谢有色协会领导将审稿这一重要任务交给了我们几位老人,有了这一项持续数年,并且有着相当强度的工作,使我的退休生活更加充实,更富有成就感,也使我能够实现清华大学原校长蒋南翔提出的‘争取健康地为祖国工作50年!’的愿望。”
钮因健:切实负起传承有色工业历史的责任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记者来到钮因健家中,采访了这位参与《中国工业史·有色金属工业卷》编纂工作的有色行业老领导、老专家。钮因健1963年大学毕业后一直为有色金属工业工作和服务,共计48年。从原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到原冶金部科技司再到原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以及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他先后负责了有色金属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引进技术装备的消化创新、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管理等工作,直到退休。
这位谈吐儒雅、平易近人的老专家,言谈中却藏不住那颗对有色金属行业关心备至的心。有色金属工业的历史卷在他的娓娓道来中向读者徐徐展开……
以史鉴今
有色工业对党和国家的奉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生产和使用有色金属的国家之一,已有大约5000年的历史。中国劳动人民对有色金属采、选、冶和应用技术方面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20世纪前叶,由于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中国有色金属工业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成为世界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大国。不仅在产量上由建国初期的年产仅1万多吨,发展到2022年的年产突破6000万吨,而且在生产技术装备上也是从全面进口发展到全面出口。钮因健说:“这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
有色金属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更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的支柱。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64种有色金属各自所拥有的优异特性也被逐步开发,人们对有色金属的应用也更深入、更广阔。70多年来,有色金属工业不仅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各种急需的原材料,而且不断开发出各种高精尖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军工的建设,为国民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力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就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对党和国家的奉献,对人民和社会的贡献。提到这里,钮因健眼里充满了自豪,给记者讲述了自己参与《有色金属工业卷》编纂的心得体会。
认真修史
给年轻工作者接续奋斗的力量
钮因健表示,参与《有色金属工业卷》的编审,是老一辈有色金属工作者应该承担的责任。应该把70多年来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经历的艰辛、从业者付出的努力和贡献尽量完整的记入史册,给后继的年轻有色金属工作者提供经验和继续奋斗的力量。
钮因健告诉记者:“我所参与的有色金属科技管理工作的30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大发展时期,也正是有色金属工业从生产效率低、能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的落后状态,向生产效率高、能耗低、环保好的世界先进水平迈进的历史发展过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发展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与关键技术的突破或先进装备的应用分不开。例如,160kA预焙电解槽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创新,280kA大型预焙电解槽技术装备国家科技攻关圆满成功,突破了铝电解预焙槽的技术关键,从而使中国铝电解工业实现了大型预焙槽世界领先水平;闪速熔炼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创新,氧气底吹一步炼铅技术装备的自主研究成功等,突破了重有色金属冶炼高效率、大型化和环境保护的技术关键,从而使我国铜、铅、锌、镍、锡、锑等重有色金属的冶炼技术装备都登上了大型化、高效化和清洁化的世界先进水平。有色金属工业每一次快速发展都是由科技发展和进步所推动的。钮因健说:“我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有色金属工业通过国家和企业的科技攻关、先进技术装备的引进和消化创新,以及自主的研究和开发,迅速提高有色金属行业技术装备水平的全过程。参与《有色金属工业卷》的编纂工作的每一位同志都切实负起了这一责任,要负责地根据自己见证的历史对稿件进行补充或修改,将更完善的历史呈现给读者,这就是我参加这次编审工作的责任。”
继往开来
开创有色金属工业更大发展
党的二十大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不仅是政治上新时代的到来,而且也是科学技术信息化新时代的到来。有色金属是当今高新技术信息化发展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中国有色金属发展的质量和速度,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化的发展。“期望年轻的有色金属工作者能够将老一辈有色金属工作者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虚心学习、大胆创新、不畏艰险、勇于赶超的精神传承下去,挑起有色金属工业新发展的重担,克服资源短缺、国际封控的困难,发挥勇于创新的精神,改革现有生产技术装备,使传统有色金属工业能够进一步实现更低能耗、更低成本和更高质量的生产;能够通过刻苦努力,研究开发和创新出更多、更优的有色金属新材料、新产品,以满足信息化技术发展的需求,为我国信息化技术进步,为有色金属强国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钮因健这样寄语年轻一代的有色金属工业工作者。
周菊秋:这本书是有色人奋力拼搏的结晶
“正式出版的文本,内容丰富,质量很高,全面反映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几千年的发展史,是一本可读性强、可用性好的史书。”周菊秋看着眼前厚重的《有色金属工业卷》说,“文稿编撰成书及正式出版,是一件彪炳千秋、惠及子孙的大事。”
在周菊秋看来,《有色金属工业卷》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这些史实,让我们坚定了有色金属强国的信心。”周菊秋提到,“《有色金属工业卷》深入追溯了中国有色金属的发展源头及近代,尤其是新中国有色金属的发展历程。书中记载的巨大成就和经验教训,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了有色人的力量和智慧。”
周菊秋是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原副会长,作为《有色金属工业卷》的审稿人员之一,他在书稿的审阅过程中发生过一些趣事,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第一次接到审稿任务是在一个春节前,当时,周菊秋正在上海同女儿相聚,共享天伦之乐。“我人在上海,书稿却由负责编写的同志,寄到了北京的家里。”考虑到书稿审查的重要性,2019年12月,周菊秋还是如期参与了2019年12月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的会审。
2021年2月1日,周菊秋再次接到《有色金属工业卷》第二卷的三审工作。无巧不成书,恰逢春节,又是他在上海同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候。
“按照编委会的要求,审稿意见要在2月18日反馈回去,书稿审阅时间一共不到20天,时间非常紧张。”周菊秋回忆道,“书稿是2月1日才寄出来的,路上还需要几天,春节期间我都没时间休息。”
如此时间紧、任务重的工作,除了需要高度的专注力,还需要很好的体力和极强的时间管理能力才能完成繁重的任务。想到自己是在有色行业干了一辈子的老同志,周菊秋还是欣然接受了这项挑战。
根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对《中国工业史》编纂工作提出的“初稿要快、修稿要磨、成稿要慎、定稿要准”这4点要求,周菊秋不断地对稿件精雕细琢、慎而又慎。从大年初三开始,便从早到晚看书稿、做笔记,加班加点,评审材料用纸笔写了一页又一页,足足整理出了厚厚一沓。在记者接过他拿来的审阅材料时,能明显感受到手中沉甸甸的分量。在翻阅过程中,他依旧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对于评审材料,他视若珍宝;对于评审工作,他津津乐道。
不到20天,100万字,对于一位年近耄耋的老人,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会不会引起家里人的反对和担忧?
“我家人非常支持我的工作!我电脑打字很慢,我就请我女儿给我帮忙,她很快就给我打好了。所以,我能够提前几天交差,与家人支持是分不开的。”
除了感谢家人,周菊秋表示,还要感谢近8年来为书籍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组织者、撰写人、编撰者和审稿人的无私奉献和卓越贡献,这本书是众多有色人奋力拼搏的结晶。
“感谢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领导对我们退休人员的高度信任和重视,交给我们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给了我们发挥余热的机会。”周菊秋说,《有色金属工业卷》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了有色金属工业历史,撰写了有色金属工业体系创建的辉煌成绩,填补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史书的空白,实现了工业前辈人的多年夙愿。
从书稿启动到终审,长达2500余天的努力,周菊秋终于同编撰队伍共同完成了这本记录着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史书,这是我国坚定文化自信和厚植价值观的铸魂工程,也是彰显建设世界有色金属工业强国宏图大志的创新工程。
为此,周菊秋将这项工程总结成为20个字:编史溯源,学史益智,知史明理,以史为鉴,促进发展。
李宴武:为了工作,我无怨无悔
2002年,是原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办公室副主任李宴武在冶金战线奋战的第39个年头,也是他光荣退休的一年。退休后的22年里,他时刻心系我国有色金属事业,胸怀“退休不退色、退休不退志”的理想信念,充分发挥余热,继续为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改革和发展作贡献。
自1963年参加工作以来,李宴武一直在冶金战线工作,亲眼见证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改革和发展,见证了有色金属工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走向世界,成为全球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大国,并在世界有色金属领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及话语权的光辉历程。对此,他作为有色金属行业的一员,深感荣幸和自豪,同时,多年的工作经历也孕育了他深深的有色情怀。
作为受党培养多年的退休干部,李宴武时刻不忘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添砖加瓦,不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退休后的工作中,他以一名老党员的身份将自己的有限精力投入到了有色金属工业重大历史文献书刊的编审工作之中,先后参与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有色金属系列丛书》《有色金属工业卷》的编审工作。
20世纪90年代初,有色金属总公司党组决定创刊出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这是一部全面记载和公开发布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状况的大型权威性、史志性资料工具书,每年出版一卷,每卷约100万字。自创刊以来,到2021年,该书已连续出版30卷,李宴武全程参与或部分参与编审的有27卷,其中有20卷都是退休以后完成的。
2012年,李宴武参与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编写的《有色金属系列丛书》的编审工作,历时3年多。这套《丛书》共计21本,分为《中国铜业》《中国铝业》《中国黄金》《中国白银》等。
《有色金属系列丛书》集中了全行业的智慧和力量,汇集了当今中国乃至世界有色金属领域最新知识成果和信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融知识性、实用性为一体,是社会各界学习和提高有色金属知识的好教材和实用工具书,对普及和提高人们对有色金属知识的认知,提升全国有色金属战线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业务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编审过程中,由于金属品种众多、工艺流程复杂、专业性强,困难很多。李宴武边干边学,虚心向专家们请教,认真学习专业知识,确保了编审任务的顺利完成。
“《中国工业史》是国家级的大型历史文献,政治要求高、政策性强、行业领域宽、影响面大。《有色金属工业卷》金属品种多、工艺流程各异、时间跨度大,就拿黄金、白银来说,已分别有7000年和5000~6000年的历史,在人物的选择和史实的表述方面,都有很强的政策性,既要符合历史,又要符合当今的社会现实。”
《有色金属工业卷》由于金属品种多,撰写任务重,采取了多人、多单位大兵团协同作战的写作办法,这对于完成写作任务是有益的,但同时也给编审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又由于多次易稿、反复修改,编审工作量很大,任务很繁重,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要工作就要有付出。由于长期进行文字编审工作,随着年纪增长,李宴武的视力下降较快,老花的也早,看东西不是很清楚。对此,他表示:“为了工作付出,这完全是值得的,对我个人来说,我无怨无悔。”
退休不褪色,余热亦生辉。退休既是过往工作的终点,又是新征程的开始。李宴武表示,他目前要积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提高政治站位,传承红色基因,跟上时代前进步伐,继续为党的事业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