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上的地质报国之路

——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70年发展纪实

2022年10月19日 10:51 374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地质矿业   作者: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风光秀丽的赣南,是赣江、东江的源头。东以武夷山脉与福建相望,西以罗霄山脉的诸广山和湖南为邻,南以九连山脉同广东相靠。独特的地质结构和有利的成矿条件,孕育了这片土地丰富的矿产资源。

在这片红土地上,活跃着一支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地质劲旅——江西省地质局第七地质大队(下称第七大队),他们以为国找矿为己任,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忠诚赋予行动上,把奉献扛在铁肩上,助力江西赢得“世界钨都”“稀土王国”的美誉。

为国找矿铸辉煌

70年前,一群踌躇满志、怀揣为国找大矿找富矿梦想的地质人,在地质报国的感召下,从天南海北走来,作为新中国派遣的第一支钨矿地质勘探队,在赣粤两省交会的大庾岭北端——江西西华山汇聚在一起。他们誓言将赣南的地下宝藏变成党和国家的财富。从此,在赣南苏区这片红色沃土上,《勘探队之歌》已然唱响。

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前夕,西华山钨矿被确定为国家新建和改建的156项工程之一。对此,第七大队仅仅用了3年多时间,就完成了中国第一个大型钨矿区——西华山钨矿全面系统的勘探,并提交了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经国家储委批准的大型钨矿区的勘探报告——《西华山钨矿地质勘探总结报告书》。

1961年,第七大队开展隐伏钨矿床的科学实验和综合普查评价工作,全面调查赣南地区的矿产资源。在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情况下,第七大队率先将地质力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金属矿床的普查勘探,发现了大余木梓园隐伏钨矿床,并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建立了石英脉型钨矿床“线脉-细脉-大脉-根部”垂直分带模式,即后来闻名于世的“五层楼”找矿模式的雏形,开创了我国模式找矿的先河,引领着“隐伏钨矿”找矿时代的到来。该成果被列为全国重大发明创造。

1969年,第七大队发现龙南足洞大型风化壳离子吸附型重稀土矿,开启了南方各省(区)稀土资源的普查找矿与开发工作,填补了我国矿床学和矿物学的空白,为江西赢得了“稀土王国”的美誉。1988年7月,因龙南足洞重稀土矿而著的《江西省新类型重稀土矿床发现勘探成矿理论研究》,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1970年,第七大队在会昌周田小盆地找到了超大型盐矿,进一步丰富了岩盐矿床的成果理论。时值党中央在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欣然提笔批示“江西找到了大盐矿,储量十几亿吨,可能不止此数,印发全会各同志,这是一件大好事,应该宣扬。”

1982年,第七大队首次发现会昌岩背斑岩型超大型锡矿,锡金属储量居全国第三、江西第一,经济价值达数百亿元,荣获原地矿部找矿成果一等奖。

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出台以来,第七大队主动融入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大潮,紧盯赣南优势矿种,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大力推进公益性地质工作,实施矿产资源保障工程,形成了一批丰硕地质成果。

“十三五”时期,第七大队实施各类地质矿产勘查项目144个,通过评审、备案的各类地质报告80份,新增战略性矿种大型矿产地5处、找矿靶区20余处。承担的原国土资源部等三部委“江西省赣州市稀土资源远景评价”项目,查明了空白区稀土资源家底。完成了赣州市及所辖县(市、区)“十三五”矿产资源总体规划项目,在石城、瑞金、寻乌、定南、龙南、宁都等县(市)实现了地热水矿床的找矿突破。钨钼、稀土、萤石、金银资源稳定新增。在石城楂山里找到全国第三、全省第一大萤石矿。探明赣南最大的银金多金属矿。国家资源保障进一步得到增强。

70年来,第七大队紧跟时代发展脉搏,伴随着共和国地质事业发展步伐,根植于赣南这片热土,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与技术优势,通过大量艰苦卓绝的地质工作,在赣南先后发现了钨、锡、铜、铅、锌、铌钽、稀土、金、银等各类矿产103种,探明储量68种,发现矿产地200余处和数千个矿(化)点,提交了一大批以钨、稀土、萤石为主要资源的大中型矿床……这些成果如颗颗繁星,闪耀在赣南大地上,也必然闪耀在第七大队地质勘查的历史长河中。

生态文明显担当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新时代赋予了地质工作新的使命。全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第七大队找到了自己的新坐标、新起点。

聚焦地质灾害防治。针对赣南地质灾害频发的现状,第七大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方位服务地质灾害调查、防治、评估、救灾等工作。2012年以来,第七大队先后开展地质灾害治理项目100余个,有效排除地质灾害隐患上千处,成功避让地质灾害事故上百起,有效保障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聚焦生态修复治理。第七大队积极对接社会需求,完成赣州市本级生态修复专项规划编制,为近百座矿山“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近年来,围绕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和赣州建设成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第七大队先后实施水工环地质、旅游地质、清洁能源勘查等项目300余项,承担实施的信丰学堂嘴废弃稀土矿山治理项目,已成为赣州市废弃矿山治理工程的典范。

聚焦民生地质服务。针对干旱缺水、重金属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第七大队开展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查明区域水文地质环境地质条件、岩溶水开发利用现状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供水远景水源地和地下水开发利用方案;全面介入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调查治理工作,重点参与工矿废弃地污染的调查治理、耕地重金属污染的修复,为加快赣州名优特农产品开发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依据。

聚焦区域经济发展。第七大队广泛开展与各县(市、区)政府、各级政府部门、大专院校、企业集团的深度对接,积极承担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生态修复规划,配合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做好地质灾害风险区划、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等工作;对接长江经济带尾矿库环境治理、乡村振兴、长江经济带大保护、江西“五河一湖一江”流域治理,主动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

科技创新结硕果

科技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只有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2021年7月,喜讯从千里之外的北京传来:自然资源部“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通过论证。该实验室由第七大队与江西理工大学、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联合共建。实验室将重点解决离子型稀土资源与环境领域重大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及前瞻性技术问题,建成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平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部级实验室的成功落户,标志着第七大队继拥有院士工作站之后,又有了另一重量级科研创新平台。

2022年2月,广东佛山,大咖云集。国内稀土相关行业11位院士专家聚首于此,对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专项项目“我国中重稀土矿床成矿规律及勘查评价技术”及课题实施方案进行论证。其中,第七大队承担了课题二“离子吸附型中重稀土矿床勘查评价技术及找矿示范”。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第七大队技术攻关人员自主研发了新型勘查工具——赣南钻(人力冲击取样钻),该工具具有轻便、环保、低耗、安全、经济和易操作等特点,工作场地占地面积小,不破坏植被及山体,不污染环境。

2015年,赣南钻(人力冲击取样钻)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17年,荣获局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19年,入选自然资源部《矿产资源管理和综合利用先进技术目录》;2021年,获第六届全国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优秀奖。由第七大队编写的赣南钻(人力冲击取样钻)技术规程经江西省自然资源厅批准并对外发布。

2022年7月,由第七大队主编的《矿产地质勘查规范:稀土》、参与编制的《矿山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第6部分:稀土矿山》两项行业标准通过全国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由自然资源部批准发布。

与此同时,第七大队稀土项目队2019年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荣誉称号;“离子吸附型稀土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2019年度江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新类型矿床的发现与勘查手段的创新研发”项目获2020年中国稀土学会、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七大队在江西地质精神的感召下不断朝着更高更强的目标进发。

奋楫扬帆启新程

风移影动,斗转星移。70年的时光记录了第七大队70年的栉风沐雨,诉说着70年的风雨兼程,承载着几代地质人的美好希冀,也照耀着第七大队初心不改的奋斗路。

与党同行七十载,初心如磐心向党。第七大队党委始终坚持政治引领,把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深度融合,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抓基层、打基础,积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全队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大队经济稳步发展,职工队伍和谐稳定,政治生态风清气正。

民生问题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在推动党建和地质经济发展的同时,第七大队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关心民生,情系职工,让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到广大干部职工。近年来,第七大队累计安居工程投入上亿元,新增住房1009套,基本解决职工住房问题;每年投入数百万元对各生产生活小区进行美化、绿化和亮化改造,极大地改善了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用心用情做好离退休工作,开展各类适宜老年人的体育娱乐活动,真正让全队离退休老同志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坚持把扶贫帮困、送温暖、金秋助学、遗属关爱等制度化常态化,职工幸福指数得到新提升;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扎实做好帮扶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地质智慧和力量。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70年的岁月沉淀,第七大队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模范职工之家”“双争立功优胜单位”“省直机关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有6位地质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22名职工被评为全国及省部级劳动模范。

特别是已故退休物探高级工程师杨衍忠同志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巨大反响。杨衍忠被评为“江西省第四届道德模范”、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被中国科协追授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被原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评选为“最美地质队员典型代表”和“最美地质队员”;入选中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成为江西省首位入选的科技工作者,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基层科技工作者。

踔厉奋发,笃行不怠。这支有着光荣传统的地勘劲旅,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矿产资源保障、生态文明支撑、专业综合服务”三大定位,为实现江西地质事业高质量发展而不懈奋斗,为助力江西省生态文明示范区和赣州市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再立新功。

责任编辑:罗娜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