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的力量——读王树增《长征》一书有感

2021年06月28日 8:59 32897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重读军旅作家王树增的《长征》一书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加生动直观和铭心刻骨。书中描述的那一次次惨烈战争,一个个壮烈赴死的红军战士,让笔者对“生”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对“死”有了更加崇敬的定义。为了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有地种有饭吃的新中国,红军战士们无怨无悔,用“铁脚板”跋涉两万五千里,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人类最坚强的意志,更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心中有信仰,前行有方向。书中写到,长征路上,突破湘江之后,面对红军的大量减员,死伤惨重,不少战士忧心忡忡,如何扭转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位连长坚定地告诉战士们:“只要跟党走,一定能胜利!”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红军战士们曾经离散的心重新凝聚在一起,认定“跟党走”这颗北斗星,一路爬雪山过草地,飞夺泸定桥,征服娄山关、腊子口。尽管这支队伍到达延安时人员损失比率达到92.7%,且个个褴褛不堪、瘦得只剩下骨头架子,更有成千上万的人咳得喘不过气来,但信仰在,军魂就在,力量就在,红军是最顽强、最结实、最有政治信仰的一支队伍。他们以勇往奋进以赴之,断头流血以从之,殚精竭力以成之,抒写了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战略转移奇迹。
心中有信仰,艰险若等闲。毛主席写下“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透过伟人浪漫主义的情怀,可以深切感悟到信仰之下,红军将士“走”的艰辛,“走”的坎坷。在《长征》一书全景式的描写中,我们眼前仿佛浮现出这些年轻的战士,正在用自己的生命来对抗残酷的生存条件,用单薄的身躯与围追堵截的凶残敌人对阵拼杀。攻取娄山关战役中,“红军士兵手抓着陡峭的崖壁缝隙,头顶着如雨的枪弹向上爬。不断地有人掉下来,不断地又有红军接着拥上去。”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一些红军战士陷进泥沼,来不及抢救就被污泥吞噬。空气稀薄、人迹罕至的高山积雪之上,经过数月行军,粮食短缺的红军战士筋疲力尽地艰难爬坡,不少饥饿难忍晕倒在地,冻得发抖,浑身无力,永远留在了雪山。即使这样,红军战士们仍然舍生忘死,从不胆怯,绝不后退。据统计,一年多的长征,红军战士途径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历经湘江战役等战斗380余次,几乎是一天一战。一次次生死绝境中,凭着对党的信仰,战士们跨过“五岭细浪”,走出“乌蒙泥丸”,冲顶“金沙暖崖”,擎起“大渡寒索”,翻越“岷山喜雪”,最终将胜利的大旗插在延安的宝塔之巅。
心中有信仰,生命何足惜。《长征》中我看得最为揪心的是80多年前湘江浴血那一幕:天空飞机狂轰滥炸,阵地烧成一片火海,敌人潮水般涌上来,许多红军将士倒在血泊中,可他们依然舍生忘死掩护大部队撤退……这就是红军后卫师红34师惨烈阻击战场景。后卫意味着绝命,断后意味着牺牲,但后卫师师长陈树湘听从指挥,临危受命。为了大部队的生存和革命的胜利,红34师战士们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与敌鏖战4天5夜,甘愿用自己的“死”换取其他战友的“生”,最后完成阻击任务的红34师由原有的6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陈树湘也在突出重围后的一次遭遇战中因腹部中弹伤重被俘。在敌人押送他进城邀功请赏的途中,他趁敌不备,用手从伤口伸入腹部,绞断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也许“陈树湘们”只要一松口是可以活下来的,但在坚定的信仰和革命的大业面前,苟且偷生绝不是他们的选项,就如叶挺将军写的《囚歌》中的那句“我渴望着自由,但也深知到——人的躯体哪能从狗的洞子爬出!”最终陈树湘以死明志,以死来诠释自己的信仰和崇高的气节。长征中像陈树湘一样宁可牺牲自我去坚守信仰的故事太多,他们以自己的舍生忘死的不屈精神,铸就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密码”。
以史鉴今。毛泽东同志曾告诫全党“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今年6月16日出版的第12期《求是》杂志上发表《以史为镜、以史明志,知史爱党、知史爱国》文章中指出,只要我们深入了解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中国革命史,就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如今在建党百年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再读《长征》,就会明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重大问题,再联系到全国如火如荼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这一活动正是牢记初心使命,让信仰之火熊熊燃烧,让精神谱系绵延不绝,我们党不断积聚生生不息奋进力量的伟大创举和创新。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