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扩大镁的应用——访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
2019年11月20日 9:16 867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镁资讯
以镁为基体组成的镁合金,密度低、功能特性好、轻量化好,它的密度是钢的1/4,是很有应用前景的绿色金属材料。生活中,镁合金更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
据了解,全球70%以上的镁资源在中国,如此丰富的资源该怎么利用?镁与镁合金在我们生活中又发挥着哪些作用?
11月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市科协主席、重庆大学教授潘复生在2019重庆英才大会上解密了镁合金的研究、应用与未来。
材料优质 应用广泛
镁合金应用在生活各个方面
潘复生专注镁合金、铝合金、工具钢、金属基复合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在镁合金方面成就卓著,是国际著名镁合金科学家和知名铝合金专家。
他介绍,最初,镁主要用作烟花爆竹原料和还原剂等,镁合金作为材料应用很少。而如今,镁合金在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生物材料等方面都开始规模化应用,特别是在汽车、飞机、卫星制造中得到了大量应用。
“举个例子,现在85%的汽车方向盘都用镁合金制造的。同时,越来越多汽车也开始用镁合金做仪表盘、中控支架等零部件。”潘复生说,“汽车零部件用镁来做,能耗可以降低10%~15%,再加上镁可以循环利用,它是最有潜力的轻量化绿色材料。”
此外,由于镁合金的弹性模量与人骨相当,且易降解,用于人体无害,目前已开发出多款镁合金生物材料和制品,并开始临床试验和小规模应用,包括镁合金骨钉、镁合金血管支架等,在德国、韩国等已获得医疗认证。镁在生物材料上的应用,对医疗器械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成果丰硕
中国的镁合金研究处于世界前沿
“可以说,中国的镁合金研究处于世界前沿。”潘复生介绍,他研究镁30多年,他所在的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镁合金研究机构。目前,已发表SCI收录论文800多篇,授权发明专利170多项,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1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4项,部省级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10余项。
近年来,国家镁合金中心重点致力于解决镁合金材料塑性差、加工成形难、纯净度低、功能特性和结构特性不协调、成品率低等关键难题,承担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项目和多个重要的国际合作项目,在高塑性镁合金、结构功能一体化材料、先进成形加工技术和深度纯净化等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成果,为我国镁科学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壮大和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
从产业化角度来看,大批镁合金产品已开始实现产业化,其中,8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已用上了镁合金。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接近1/4的汽车用到了重庆开发和制造的镁合金零部件。
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目前正进一步在镁合金材料开发、技术工艺开发、产品开发等领域加快脚步,未来,要加大成果转化、技术转移的力度,进一步让镁合金在更多的领域实现广泛应用。
展望未来
镁电池或引发能源工业革命
谈及未来,镁合金将有怎样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希望未来,我们生活的每个领域都能应用上镁合金。”潘复生表示,要实现这个梦想,首先还是要发展成熟的产业链,提高镁合金的性能和应用量,比如汽车、飞机、轨道交通,接着进一步逐步推广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此外,他非常看好镁合金储能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目前,我们所用的电子产品中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中都是用的锂离子电池,电动车也大量使用锂离子电池。但锂离子电池发展到现在,资源、安全、环保等方面的问题等依然没有很好解决。而镁电池具备解决锂离子电池这些问题的潜力,未来镁电池有可能会引发能源工业、电池工业的革命。”潘复生说,理论上镁电池的能量密度要高于锂离子电池,如果同一台电动车,使用镁电池的时候其行驶里程会更长。而同款手机,使用镁电池,待机时间更长。
如今,镁电池的研发还有很多技术瓶颈,所以正在聚集更多专业人员来参与镁离子电池的开发研究,这不仅关系镁产业本身的发展,也是与整个社会和工业发展密不可分的。
人才培养
要重视成人科普工作
潘复生一直在推动科普工作的实施。他认为,要发展好科技、培养更多的科研人才,首先就要重视科普工作。他建议,各级部门应该加大科普工作的投入,特别是针对成人的科普工作,让更多的领导干部和普通大众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科技人才的重要性。拥有好的科普理念,才能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好政策和好环境。
此外,还要打造一批好平台。平台是聚集人才最重要的基础,要创造良好的政策、创新、文化环境,从整体上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政府、企业、社会都应当加大对科技的投入,让各种要素特别是资金要素往科技创新上聚集。
责任编辑:陈岩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