镍都金川:中国工业的“硬骨头”
2019年05月08日 9:53 15649次浏览 来源: 工人日报中工网 分类: 镍资讯 作者: 康劲
汽车从海拔1700多米的龙首矿西一采区洞口进去,进入海拔1440米的工作面。一路上,甘肃省金昌市龙首矿主任高级工程师王永定多次提到一个新概念——“六边形矿道”。
“传统的矿山都是方形、斜面的矿道,唯有在龙首矿,经过几代矿工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发明了这种六边形矿道,宛如大大小小叠加在一起的巨大蜂巢,稳定、坚固。”王永定说。
“六边形蜂巢”,是蜜蜂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的“伟大发明”;而这里的“六边形矿道”,则是聪明勤劳的“金川人”在实践中总结和创造的现代工业杰作之一。
龙首矿地处金昌市区东南5公里的龙首山下,是金川集团公司最早筹建、最早开发的矿山。
60年来,“金川人”从这里出发,跨越万水千山,足迹遍布全球,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跨国经营、绿色和谐、共享共赢之路……
钢铁“硬”,祖国强
镍,是一种银白色的金属元素,重要战略物资,被称为“工业维生素”。
现代工业离不开镍——缺镍的钢铁,做不成合金钢,航空航天、国防工业和日用家电等关键部件,就会易腐蚀,挺不起“腰杆”。
从天宫升空,到蛟龙下海,高铁、天眼、悟空、墨子、大飞机,一个个大国重器,如果缺少镍,都将无从谈起。
走进金川,从企业领导到一线职工都会不约而同地讲起一个“故事”——
上世纪中叶,成立初期的新中国,被国际社会视为“贫镍国”。受西方封锁,国家在最困难的时候,需要“勒紧裤腰带”送出73吨小麦、加上15吨优质对虾,换回1吨进口镍。
在金川,这个缺镍少钴的简单“故事”,天天讲、人人说,讲了60年。其中所浸透的是金川人立志资源报国、产业报国的“初心”。
时间回溯到1958年,一块核桃大小、在龙首山下发现的“孔雀石”,点燃了共和国镍钴工业的希望;1964年8月,成功实施露天矿大爆破,9月产出第一批电解镍22.43吨,1965年4月,铂族金属试生产成功……
从此,共和国镍钴工业的崛起便与金川紧紧联系在一起。
正是在那个时代,老一辈创业者以大无畏勇气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奠定了中国镍钴生产技术、工艺和装备基础,改变了中国镍、钴及铂族贵金属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助力中国钢铁“硬”起来。
从1978年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澎湃浪潮,金川人用20余年的时间,攻克了镍铜金属选冶回收率低、伴生金属综合回收和环境保护等诸多技术难题,在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丰硕成果,采矿和镍冶炼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步入了世界先进行列,保障了国内90%镍和铂族金属供应。
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曾见证中国工业“站起来”的金川,奋力书写助力中国工业“富起来”“强起来”的新篇章。
今天的金川,正向着有色金属及新材料年产量过200万吨、化工产品500万吨、年营业收入达到2500亿元的目标,稳步迈进。
布局深耕“一带一路”建设
近年来,地处甘肃河西走廊中段的金川,延伸手臂,纵身一跃,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新平台,开辟了发展新天地。金川积极布局“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力推进全球资源的市场配置和综合利用。
从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获取资源,到金川集团主导开发经营国外矿产资源,以本部采选冶和精深加工基地、兰州金川科技园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和生产基地、广西防城港外部原料加工基地、南部非洲及东南亚等资源保障基地为支撑点,已基本形成资源全球配置、资产和业务全球分布的跨国经营格局。
目前,以“金驼”“JNMC”为商标的金川15大类110多个品种的产品,远销美、英、日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广泛用于机械制造、电力通讯、建筑装饰、日用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通过与金川的合作,我们也在分享着中国发展的红利。”印尼的红土矿冶炼项目外方的合作伙伴正在通过金川认识中国。预计明年,共同投资建设的这处红土矿湿法冶炼项目,将在当地形成年产镍5万吨、钴5000吨的生产能力。
奋斗不止步,创新“加速度”
“我们20年在这里干成了一件事!不做则已,做便要世界领先!”走进金川集团羰化冶金厂,厂长肖冬明手指间捏着一颗小小的羰基镍丸,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性能奇特的羰基镍(铁)产品原料,成为隐形技术、5D打印、化工能源和国防军工等领域的热门材料。
2018年12月,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条年产1万吨羰基镍生产线在金川投料试生产,标志着金川集团进入了世界羰化冶金生产的先进行列,成为全球第一家同时拥有羰基镍、羰基铁两条生产线的企业,羰基镍、羰基铁的产能双双位列世界第二。
事实上,这条年产万吨的羰基镍生产线,只是金川顽强拼搏、自主创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之一。
金川的发展史,是一部科技进步史。继“金川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后,连续多次问鼎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2013年以来,金川设立了每年1000万元的职工技术创新专项基金,每届投入100万元用于表彰奖励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不断优化职工技术创新管理体系,为3.5万名一线工人创新铺设宽阔“跑道”,并以岗位、班组、车间、分厂为阵地组建创客团队,让“人人参与创新、时时都在创新、处处体现创新”蔚然成风。
百里镍都,千米井下,电解槽边,新三厂区,一线职工针对生产难题“揭榜攻关”。如今,金川集团每一台电解槽上出来的镍板,都浓缩着上百项来自一线职工的技术创新成果。
作业班长芦红军完成的革新项目,使电镍品级率提高2%;一线职工针对镍闪速熔炼炉鼠笼转子的一项创新改造,每年创造经济效益317万元;金川贵金属冶炼分厂高级技师潘从明先后完成技术创新等项目140余项,其中有78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奖项……
□采访手记
“滴水掘金”里的奋斗精神
本报记者康劲
上次在金川集团公司采访立足岗位搞创新的职工潘从明是在4年前。当时,潘从明让记者目睹了这样一段工业传奇——从一滴滴浑浊的液体中,潘从明和班组的100多名伙伴,提炼出纯度达99.99%的铂、钯、金、铑、铱、锇、钌等7种贵金属,产量占国内总产能的50%。
采访时,记者的鞋边在车间里粘了几滴浑浊的液体,在离开金川贵金属冶炼分厂前,潘从明过来用一块白色的纸巾将鞋底反反复复“吸”了几遍,他说,这是他们的职业习惯,因为滴落的液体里也含有能回收的贵金属。
就在那一刻,我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个词——“滴水掘金”。
从一滴浑浊的液体中提炼几微克的贵金属,从百吨的矿石中提炼零点几吨的镍元素,金川人就是用这种精神,为日益崛起的中国工业提供“维生素”。
一滴液、一克镍或许微不足道,但是正因为其中浸润着“滴水掘金”的奋斗精神,中国工业就有了挺起腰杆的“硬骨头”。
“滴水掘金”是一种“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更是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坐标。
责任编辑:付宇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