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技工作者日”有色金属行业青年科技工作者事迹
精忠报国 敢为人先 拼搏奉献“
2017年05月11日 11:16 1695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新技术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热情,在国内外、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为了纪念这具有重要意义的时刻,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国务院2016年11月批准将每年5月30日定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2017年5月30日将成为我国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首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以“创新争先”为主题,旨在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和切实担负起支撑发展的作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瞄准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攻克关键技术瓶颈,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掌握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推动我国产业和产品向高端发展;积极投身科技体制改革,促进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让创新成为发展基点,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创造发展新机遇,打造发展新引擎。
有色金属行业科技工作者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投身科技创新,涌现出一批成就突出、贡献卓越、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积极关注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推荐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设立青年杰出工程师、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等奖项,积极筹备青年科技工作者论坛,宣传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优秀成果和事迹,为他们搭建创新平台,拓宽发展机遇。本期节选5位创优争先候选人以及10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杰出青年工程师奖获得者事迹,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为“科技工作者日”增光添彩。
5位创优争先候选人
彭金辉,男,1964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校长。
长期在教学、科研一线从事微波冶金基础理论、装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开创微波冶金工程化研究领域,构建微波冶金理论体系。首次研发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成套化、大型化微波冶金装备与应用新技术,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兆瓦级的微波装备。微波能技术与装备在有色冶金的焙烧、煅烧、还原、溶液净化等典型过程中实现工程应用,对解决传统冶金的高能耗、高污染作出贡献。创新性成果应用于西气东输等国家重大工程的高端装备制造,拓展到化工、材料等领域,并转让到欧美国家,提升了该领域的国际科技核心影响力。
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7项,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等。作为中方首席科学家承担欧盟项目,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78项,授权发明专利68件;发表SCI论文149篇,出版专着6部;作国内外大会特邀报告36次。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5位院士合作,建立该领域第一个国家科技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吸引牛津大学、犹他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前来开展工程应用研究,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基地。
张平祥,男,1965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院长。
自1988年开始从事实用化超导材料研究及工程化制备技术开发,发明多种实用化超导材料核心制备技术,推动我国超导材料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转化,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是我国实用化超导材料学术带头人。率领团队完成多个国家攻关、科技部863计划和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成国内首条超导材料生产线并代表我国向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批量供货,实现了我国超导材料产业化并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取得的工程技术成果延伸应用于超导磁体和航空钛合金,研发产品批量应用于多个新型号飞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高能加速器装备中,有力支撑了国防装备和大科学装置的升级换代。
2015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排名第1),省部级科技一等奖4项(均排名第1)。获得授权发明专利63项,发表SCI论文242篇。被遴选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
张深根,男,1970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副院长。
多年来深入系统地研究了材料循环利用关键科技问题。针对WEEE中的有色金属材料再利用技术落后、污染严重、资源回收率低等现状,提出了贵金属氯酸钠氧化-氯离子络合-亚硫酸钠还原的无氰全湿理论,研发出绿色提取贵金属工艺和装备,避免了氰化物污染;开发了废杂铝再生目标成分铝合金产业化成套技术,攻克了含油漆废杂铝“低氧动态热脱漆”“蓄热室双室反射炉液下冶炼”“除杂除气”“熔体成分与合金组织在线调控”等共性关键技术;揭示了蓝绿粉碱熔机理,提出了晶体结构碱熔崩塌理论,开发出一次酸解-碱熔-二次酸解的两代酸解工艺。
在材料循环利用领域取得了重要创新成果,获美国专利4项、中国发明专利5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申请了PCT专利7项,形成了该领域的专利网。
李东波,男,1965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现任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首席专家。
自参加工作33年来,一直从事有色冶炼技术创新工作。他是有色冶金领域技术带头人,系统掌握各种有色金属现代冶炼技术;是氧气底吹熔炼技术的主要发明人,该技术现被业界公认为国家有色金属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支撑技术,国际有色冶炼产能与装备合作的关键引领技术。参加发明的第一代氧气底吹炼铅技术,取代了传统烧结机工艺,解决了长期困扰铅冶炼生产的二氧化硫烟气和铅尘的污染问题。先后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液态铅渣侧吹直接还原炼铅工艺与装备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国家低碳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粉煤底吹熔融还原炼铅技术创新及产业化示范工程”。在熔融还原和连续炼铅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装备方面进行攻关,攻克了连续炼铅核心技术难题,发明了“底吹熔炼-熔融还原-富氧挥发”三连炉连续炼铅新技术,技术水平达国际领先,实现了我国铅冶炼技术的全面升级。
获得授权专利31项,其中发明专利16项,PCT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7项,国家优秀专利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工程设计、咨询奖30余项。
范景莲,女,1967年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南大学粉冶院难熔所所长、微纳特种难熔钨钼材料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纳米材料工程中心副主任。
20多年来,一直针对现有难熔金属强韧性不足、高温抗烧蚀差而不能满足尖端领域要求的突出技术瓶颈,提出“纳米原位/微纳复合”设计思想,开辟“纳米/微纳复合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新领域,取得系列重大成果:一提出“纳米原位复合”设计制备钨基复合材料,建立相关理论模型。创新开发细晶高毁伤W-Ni-Fe穿甲弹芯,高聚能W-Cu破甲药形罩和高均质W-Ni-Cu材料及调节部件,实现在10多种武器型号应用;二提出“微纳复合-氧化抑制”制备超高温难熔金属复合材料,实现超高温强韧、长时间抗氧化和轻量化。创新开发系列超高温难熔金属基复合材料,在空天飞行器,新一代战机和导弹等国家重大专项和工程获得应用,解决空天飞行器最突出的技术难题,成为多个重大专项唯一材料方案;三提出“纳米/微纳复合增强”制备细晶全钨偏滤器材料,实现高强韧和高抗热冲击,使我国钨研究进入国际最前沿。
获国家发明专利58项、国家科技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省部级二等奖5项、国防重大专项先进个人二等奖1项。
10位中国有色金属学会杰出青年工程师奖获得者
马丽君,高级工程师。工作于山西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现任该企业中心化验室副主任,从事分析检测及技术管理工作。
由马丽君主持的“铜冶炼副产品中稀贵金属的综合回收利用研究”项目和负责的“铜冶炼废酸液中铼的提取研究”项目,通过了山西省科技厅组织的科研成果鉴定,评定为国内领先水平。前者已转化实施生产,后者正在转化实施阶段。完成了“铜冶炼渣综合回收铜铁”试验研究,并应用于生产;主持制订的国际标准ISO13547:2014(E)《铜、铅、锌、镍硫化矿中砷的测定》已于2014年6月在国际上发布实施;主持起草27项国家标准已在国内发布实施并应用;申请发明专利2个。开展硫化碱、工业氧化镁等检验项目;目前进行铜冶炼转炉烟灰综合回收利用的研究及酸性高砷污酸处理的研究及粗硒、粗碲等化学分析方法行业标准制定工作。
主持起草的行业标准曾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铜渣精矿化学分析方法》2014年获技术标准三等奖;编写发布《提高对稀贵金属储存状态的认知及其分析研究》等QC材料6项获中条山集团公司二等奖2个、中国有色金属行业优秀奖2个、山西省QC发布优秀奖2个。先后荣获“全国有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制定先进工作者”“运城市模范女职工”运城市“一等功”“集团公司十佳学习型员工”“集团公司三八技术能手”“集团公司先进生产者”“司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温庆红,女,44岁,高级工程师,工作于西南铝业有限责任公司,现任技术中心检测分析部副主任,是铝合金材料和失效分析技术研究的国内知名专家。
曾参与了多项国家科技重大科研项目并发挥了骨干作用。在大型飞机和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专项的铝合金材料研制、国家863项目“新型轻质高性能铝锂合金工业化制备与应用”、舰船用先进5B59合金板材研制、高性能5383铝合金板材研制、汽车车身用铝合金板材产业化开发、XXXX工程壳体用高强、可焊、耐蚀铝合金厚壁管材研制等。研究了熔铸、热处理工艺对铝合金组织性能的影响规律,制定了易拉罐、PS版铝基材、CTP印刷板为代表的高精民品生产工艺,研究项目均获得有色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西南铝推广应用,年产超过16万吨,销售收入达到32亿元/年以上。作为失效分析技术专家,主持和参与解决了多项重大型号工程技术难题,为避免重大责任事故和确保工程进度作出了突出贡献。
先后荣获有色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3次,二等奖1次,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次。获得2008年度第四届“重庆市青年科技创新优秀奖”、中国铝业公司首届“十大杰出青年”、2015年重庆市女职工优秀创新成果奖,是重庆市九龙坡区创新发展十佳科技团队主要成员。申请发明专利8项,授权1项,在审3项。发表论文7篇,参与撰写专着1部,为主制定国标2项。
张西军,男,1972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工作于中色奥博特铜铝业有限公司,历任公司技术员、车间副主任、生产部主任、技术中心副主任。
自担任技术中心副主任以来,立足本职岗位,刻苦钻研技术,先后主持参与国家科技部、发改委、山东省科技厅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9项,研发的“高耐蚀铝黄铜关键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复杂齿形高效换热无缝内螺纹铜管生产新技术”等12项新产品新技术。
研发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同时参与编制国家行业标准3项,获授权专利17项,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6篇,该同志工作作风扎实,勇于创新,先后荣获“科技工作先进个人”“聊城市十大杰出工程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祝伟忠,男,1976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工作于丛林集团有限公司,现任副总经理。
主持或参与完成了铝加工领域多项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在高端铝材料和铝合金终端化产品方面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有力推动了我国铝加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作为主要技术负责人,攻克了大型复杂截面铝型材挤压模具的优化设计、铝合金熔炼铸造、等温挤压及精密在线淬火等核心关键技术,有力推动了我国高速列车车体材料的国产化进程;在国内率先完成了铝合金厢式、低平板式、集装箱式等车型的研制,节能减排、增加运输效益效果显着;研制完成的铝合金工作船、工程船、公务船,已批量出口国外,有力提升了我国铝合金船舶设计、建造水平。
主持或参与研制完成的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中国有色金属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等荣誉。此外,主持制定了“渔业船舶铝合金上层建筑施工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参与制定了“轨道列车车辆结构用铝合金挤压型材”国家标准,申请并获得10件发明、18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发表论文8篇。
史帅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于北京矿冶研究总院机械研究所。对于我国浮选设备大型化、完善新的浮选装备体系、拓展浮选应用领域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先后参加研制超大型浮选机,解决了大型浮选机诸多难题,完善浮选机大型化方法和理论,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完全掌握浮选设备大型化关键技术的国家之一。超大型浮选机运行平稳、节能,不仅在满足矿山企业规模化现代化需求,而且还出口海外。作为柱浮选设备负责人,提出了“浮选柱元”的设计思路,保证了浮选柱捕收区的柱塞流分选环境;开发空气直喷和混流气泡发生技术。成功研制KYZB和KYZE两种型号20多种规格的浮选柱,促进了国内浮选柱技术的发展与推广;负责或参与开发了多项浮选设备专用技术,拓展了浮选在特殊物料使用范围,该技术在多个领域上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铝土矿专用设备得到了推广应用;正在推广铜尾矿浮选机技术;开发了3D-PIV和CFD流场仿真实验平台,完善了浮选设备内流场测试技术,为浮选动力学基础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十多年始终工作在科研一线,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有色金属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授权发明专利4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项,发表论文20余篇。
周东方,男,1977年出生,高级工程师。工作于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现任副总工程师、科技管理部主任。中央企业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中国有色金属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内容涉及有色冶金新技术、铝电解物理场仿真模拟与智能控制、大型铝电解槽及节能技术、铝行业智能制造等领域等。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课题1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中铝公司、中铝国际重大科技专项8项,辽宁省及沈阳市科技项目5项,主持所在公司科研项目数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省部级优秀设计一等奖1项;第十五届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申请专利中已获国家专利51项,其中发明专利22项。获得“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劳动模范”及“五一劳动奖章”“第一届全国有色金属优秀青年科技者奖”“中铝公司十大科技标兵”“沈阳市优秀科技工作者”“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金牌工人标兵”等奖励与荣誉称号。
胡平,男,1973年出生。工作于陕西省有色金属学会,现任学会副秘书长、陕西有色行业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站长(处级),教授级高工(正高)。兼职《中国设备工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第七届设备协会理事、陕西省第三届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理事、陕西省有色金属学会理事。
近年来在所负责的建设工作质量监督站被评为全国行业先进单位,学会被评为全国有色金属先进单位。
在所从事的工作领域,作为评委和专家,先后指导企业国家级和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所指导或参与的企业科研项目中获有关成果奖励20余项,获省部级一等和二等奖共6项。发表论文17余篇,多篇论文被转载,出版合着2本。并获“中国设备管理杰出人物”“陕西节能先进工作者”“陕西科技创新优秀工作者”“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优秀质量监督工程师”等荣誉称号。
李志辉,男,1980年出生,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工作于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现任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主要围绕国际上先进铝合金材料及制备加工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发展方向,以及国内铝加工行业对各种先进的共性关键工程化技术所提出的重大需求,致力于先进变形铝合金材料与制备加工技术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骨干参与了7000系铝合金热处理强韧化工程技术创新、航空航天用新型高强高韧铝合金、汽车轻量化用新一代铝合金车身板材、铝合金淬火敏感性机理与表征技术、变形铝合金制品残余应力控制与表征等重要研究课题,取得十余项鉴定科技成果;多项成果已成功用于国内铝加工骨干企业的新材料研制与生产中,为我国航空航天、国防军工武器装备自主发展提供了先进的铝材技术支撑。先后主持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国家973计划课题、重大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课题、军品配套、强基工程、产业振兴等重要研究课题15项,还作为骨干参与了30余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工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申请国内外专利50余件;发表SCI/EI文章90余篇。曾先后获得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优秀共产党员”、北京西城首届“百名英才”、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优秀学会工作者”、第十九届“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施士虎,1973年出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工作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现任充填首席专家。1997年毕业于中南大学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2007年取得北京科技大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负责矿山设计或研究项目近20个,为我国金属矿山的技术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直接负责或为主实现了国内行业诸多第一。在“十五”科技攻关中,负责研究、设计、调试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大规模全尾砂充填系统——冬瓜山铜矿全尾砂连续胶结充填系统,促进了全尾砂充填在业内迅速普及;结合提出的混合流体力学模型和一系列创新措施开发的尾矿浓缩贮存装置大量推广;参与推动和确定的我国第一个深锥浓密机脱水充填工艺也成为了行业主流工艺之一。完成了我国金属矿山第一座大型的双箕斗深井提升系统的设计,在金属矿山得到迅速推广和普遍应用;完成了我国有色行业自主设计的第一条长距离大功率主井胶带运输系统的总体设计,因地制宜,节省成本。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建成了东南亚第一座坑采的钾盐矿。提出并按照地下矿山无人主运输中段理念对矿山中段运输系统进行了优化。提出并负责设计了深井矿山深部与浅部分别进风、回风侧按需定量调节的矿山通风降温系统。负责了国家安监总局“双超”项目中提升安全技术的研究,指导了我国超深矿井的建设。
获国家级技术相关奖5项,省部级20项,发明专利授权26项,参加编写矿业类专着和手册各1本。曾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青年工程师标兵、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国安全生产协会首届优秀青年专家、中冶集团十大杰出青年,获得中央企业首届五四青年奖章提名奖。
姜洪波,男,1975出生。工作于中国有色集团抚顺红透山矿业有限公司,现任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
参与主持了“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十二五”科技支撑和“2016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技项目。组织研发的“深井循环风水浴丝碳式净化与实时监控技术”,使循环风利用率达到20%以上,在通风技术上实现了较大的突破;“深溜井多中段放矿粉尘综合治理工艺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使综合的粉尘净化率达到98.5%,创造总经济效益67.8万元。“深井无废害开采”项目使矿山实现了100%废石不出坑,年创造经济效益802.1万元。“复杂环境下的残矿安全高效回采技术研究”项目,利用适宜的技术方法,实现了残矿回收的新突破。
作为企业采矿技术学科带头人之一,通过参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技项目,带动了企业技术队伍科研水平的提升,为矿山培养了一批采矿学科技术骨干。曾获得省部级以上的科技进步成果6项。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篇,获得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授权2项。
责任编辑:赵天宁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