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看有色:2017年最具市场潜力的五大产业
2017年03月10日 9:11 2899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热点聚焦 作者: 赵天宁 张弦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科技创新”、“国企混改”这些有色行业的关键词背后,折射出行业变迁的清晰脉络,伴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工业4.0步伐的不断加快,有色行业涌现出许多新变化、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新面貌,传统的采、选、冶、用“产业一条龙”模式正在悄然改变,智能制造和互联网+为打造智慧工厂奠定基础,战略新兴材料给扩大有色金属应用提供更广阔空间,有色金属行业不仅在整体上慢慢变化,其各细分产业也或多或少地调整改变。那么,今年哪些产业会突破自我再创佳绩,哪些产业将会掀起一轮投资狂潮成为最具市场潜力的优势产业?
新材料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新材料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今年1月,《新材料产业发展指南》正式印发,《指南》从突破重点应用领域急需的新材料、布局一批前沿新材料、强化新材料产业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重点新材料初期市场培育、突破关键工艺与专用装备制约、完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实施“互联网+”新材料行动、培育优势企业与人才团队、促进新材料产业特色集聚发展等九个方面提出了新材料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
新材料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根据‘十三五’规划,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年均增速将达到20%,2020年将达到5万亿元。此外,我国新材料产业创新步伐持续加快,超导材料等取得重要进展,石墨烯、新型电池材料等一批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在大飞机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核心材料也取得重大突破。“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可以想见,新材料产业必将在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技术装备发展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光伏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鼓励使用清洁能源汽车”,而非过去几年频频提到的“新能源汽车”。从“新能源汽车”到“清洁能源汽车”,虽一词之差但含义却大不相同。众所周知,我国汽车界前些年将新能源汽车的主流方向定为纯电动汽车,跳过了作为中间过渡环节的混动汽车。而作为纯电动汽车的最大受益者,锂离子电池一枝独秀,在过去几年中迎来了一波跨越式发展。
而“清洁能源汽车”的提法,则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称得上“清洁能源”的不仅有电力,还有太阳能、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汉能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了《关于鼓励支持太阳能汽车研发应用,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关键技术制高点的建议》,提出要鼓励支持太阳能汽车研发应用,这是抢占全球新能源汽车的关键技术制高点。
尽管目前太阳能汽车还远未达到实用化,只是作为一种科学试验的概念车,但显而易见的是,我国清洁能源汽车市场已然存在多种可能,其发展也将更加多元,因此,不妨大胆预测,光伏产业也许将会接棒锂电池,借清洁能源汽车的东风,再一次成为资本市场的热门产业。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勾勒出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中国制造2025》吹响了制造业向“智造”转型的集结号。从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到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再到智能化管理和智能服务,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智能制造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趋势和核心内容,也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工业向中高端迈进、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举措。
无论是3D打印,智能机床,还是智慧工厂,对于有色金属行业而言都是其转型升级大方向下的积极探索与尝试,智能制造正在用自己的“努力”改变着有色行业的发展业态--新的“智造”技术和智慧装备对金属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催生了一批高端材料,带动了高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节能环保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培育壮大节能环保产业,使环境改善与经济发展实现双赢。节能、环保是有色行业无法回避的问题,同时也为有色行业创造了一个重要的新兴产业。近年来,有色行业加大节能、环保资金投入,着力提高清洁生产水平,加强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防治,严格控制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推广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以及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主要产品单位能耗进一步降低。矿山尾砂、熔炼渣等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赤泥综合利用率达到10%以上。
然而纵观有色行业,节能环保投入仍以企业为主,但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体量大、投资金额高,企业仅仅依靠传统自有资金加负债的方式难以保障持续投入。因此,借鉴国内外经验,引入第三方治理,探索节能环保PPP模式,将是发挥市场的激励作用、减轻企业负担的良好选择,在此背景下,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将逐步与市场接轨,成为未来有色金属行业最具市场潜力的产业之一。
大数据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互联网+”行动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加快大数据等的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促进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有色金属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材料,国民经济的绝大部分行业都以有色金属材料为基,就行业本身而言,产量、进出口贸易额、区域发展分析、重点企业运营状况、产业政策、有色金属股票、期货指数预测等无不与数据紧密相连,因此,建立存储海量数据的数据库和信息平台将是大势所趋。有色行业的大数据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对于数据的挖掘和运用,可预示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盈余浪潮的到来,数据的竞争在未来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中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