爇茗香兮读楚辞:刘锡荣谈名炉焚祝翰龄
2016年08月21日 10:22 6978次浏览 来源: 钟鼎茗香荣斋 分类: 金属器皿
荣斋咏宣炉
焚香礼天地,祝祷为永年。翰墨春秋纪,龄越九重天。宣铜皇气重,炉烟绕紫轩。至金承礼乐,尊贵万物先。
——荣斋主人刘锡荣
焚祝翰龄 炉中至尊
“焚祝翰龄”这尊热炒的名炉,圈内人称其为“炉中至尊” ,是个极致。大家都听说过,没见到过,我亦是。
查了许多资料,焚祝类的倒是多。自商周以降,大凡部落、王国每逢大典、祭祀,遇有军国大事之际,国家的重要人物总要庄严立于祭坛前,往那香炉里点燃香火,面对宗庙山川叩拜之后,便以极为庄严之祭文,朗然高颂,或为国家兴旺发达,或为社稷国泰民安进行礼拜祈祷…… 即便一个家族,一户人家,也断断少不了此等事务。只是 “翰龄” 一词,却是无有查考的了。若是勉强为之作一个解释的话,“翰” 自然高博广大得多,“龄” 本是动植物的年轮,或是人的年龄罢了。
如此一来,那上边的文字似乎有些深义了,它代表着相当深远重大或是高尚的寓意,如此沉雄高贵且寓意丰厚的词语,唯有中国汉字方能胜任。
我倒是见过 “爇茗香兮读楚辞” 一词,镌刻于鬲式铜炉之上,方篆凿刻,厚重而高贵,过目未忘,也为错失而至今后悔。王世襄先生亦曾有过一件冲耳炉,亦是此款,那当是士大夫文人们的最高境界了。
可“焚祝翰龄” 则为祈福国泰之重义,自然超越前者无以数计,远远不可同日而语。我之所以想起这一词语,且奋笔此文,都缘于几年前,见到过这尊蚰龙耳宣德铜炉,便是镌刻此款。明代柳叶篆刻好似行云流水,笔画似剑,刀刀锋利,书法与雕刻之完美结合,令人震撼,至今难忘。
我与焚祝翰龄擦肩而过
那日,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五行之首,金良在日。我正与建平、加力先生 (西门老人) 闲坐茶烟,清赏宣炉。恰逢老友有为先生亦去小坐,且言语间提及一外地朋友来京,在几件不错的古物之中,有一墨翠皮色的宣德炉,形、色、款、质俱佳,甚是珍贵云云。
建平性急,催促有为赶紧叫人家拿来看看, 我自然亦是连连催促。好在那位朋友爽气,电话中回答一会儿就到,大伙儿在短暂的漫长等待之后,人家来了……
眼前一亮,将出宝物。但见那铜炉极为厚重,一股正气拔地而起,甚是震撼。其形制为蚰龙耳式,且皮色黑醇沉厚,青中透翠,非大几百年之工夫不能成就如此美色。观其形制,壁薄沉厚,双耳如龙,庄严尊贵,气象万千;辨其铜质,灿若黄金,密实凝重,金中极致;查其工艺,弦足外撇,内膛弦纹,极为精妙。以咱家练就的三指功夫撑起铜炉,以食指轻弹铜炉口沿,清丽金声便兀然漾起,悠悠回荡,绕梁不去。
更为震撼的是安卧于炉底的款识,方框坦阔,四字峻峭,笔画坚锐,似剑出鞘,整个底款,青翠寒烟,青铜模样,直叫人瞠目结舌,半晌无语……
传赏半晌之后,众家连称重器呀。我也不禁朗然畅言:“此等重器,过一过手,已是福分,若是能够拥有,那可是了不得的收藏了。” 加力 (西门老人) 接着开言道:“ 我细观此炉,虽有一处后天小磕,然不伤其大雅,神韵依旧。此炉是至今我所见过的蚰龙耳炉之状元,底款是所有炉中之魁首。此物若是咱家所藏,纵然将世襄先生那二十尊铜炉悉数来换 (2010年秋季匡时拍卖公司悉数拍出),俺也是坚定地谢绝啊 ! ”
人生能得此一件铜炉 当足矣
人生能得此一件铜炉,当足矣……我等听过之后,也都觉得很有道理。 众人兴致益高,各家敬赏不已。研赏许久,只是可惜,人家极为珍爱,只赏不让,奈何?
秋光一瞬,斜阳已至,茶烟未淡,主人已是携炉而去,也绑架了我们的依恋和欲望,消失在斜阳中去了。在我等叹惋不已间,无语许久、许久。只是如此一别,甚是可惜,恋物之癖,竟然使我连铜炉主人的模样都没能记得。
人生一世,常多感慨。遗憾之事,尤以收藏更甚,故事亦是最多。此回别过,不知何时,才能够再睹佳容?
那时候,我已经收藏了不少品相俱佳的宣德炉了,且大都为清代乾隆以前的物件。又做了许多学问,著书立说《钟鼎茗香》系列,讲座切磋。我虽见识过上万件宣德炉,自己铜炉收藏的数量、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如此重器,高妙佳款,还是初见。
过手炉款为“大明宣德年制” 的标准款器太多了,明清两朝定制的诗文款、私家款、吉语款的好铜炉较少,明确纪年的本朝年号款铜炉,则更为罕见。这后两者铜炉相对而言,数量少,品质高,价格亦是极为昂贵的,以至于成为收藏界的追逐重点。
至于包含祈福国泰民安、振兴民族等重大纪念意义款识的铜炉,还从未见到过,也没有听说过。那日手捧此炉,心旷神怡,惊羡不已,只恐亵渎了如此重器。这样的感觉、情态,这些年来从未有过,想必也难以再有了……
如今,事已过去几年了,“焚祝翰龄蚰龙耳炉” 这尊炉中至尊依然深深印在脑际,挥之不去,念之难忘。
乙未夏至后日草 小满改就 荣斋主人
本文摘自刘锡荣老师著作《荣斋随笔 · 清赏篇》
钟鼎茗香荣斋主人刘锡荣介绍
中国传统文化学者、士大夫、收藏家、作家。在中国传统文化、古代艺术品收藏、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历任国家有关单位公职,长期从事经济与资本市场的研究工作,并以人类社会学为工具,对传统文化与中国式新经济进行综合性研究,他认为中国之未来在于二者之结合与提升,才能实现国力之综合提升。
近年,刘锡荣先生出版代表著作《钟鼎茗香》一、二、三、四、《钟鼎茗香五· 中国馆藏古琴》、《荣斋札记》、《万象沉烟》、《俪松居遗珍》、《荣斋随笔· 文博篇》、《荣斋随笔 · 风雅颂篇》、《荣斋随笔 · 清赏篇》、《荣斋随笔 · 风物辞篇》。且所著书均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清华、北大等文博研究机构、各省图书馆编目入藏。亦是《头等客》、《礼志》、《艺术新闻》等杂志专栏作家。
刘锡荣先生在研究中实践,生活中研究,亦如其恩师汪曾祺,为当代文人士大夫之典范。
.bottom_ercode{ border:1px solid #e7e7e7; padding:20px 0; overflow: hidden; margin: 0 auto 30px ; width: 586px; } .erLeft{ float:left; margin-left:70px; text-align:center; width:186px; font-size:16px; color:#333; } .erRight{ float:right; margin-right:70px; text-align:center; width:216px; font-size:16px; color:#333; } .bottom_png{ display:block; width:257px; margin:0 auto; }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