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清理僵尸企业 亏损三年以上央企将出清
2015年12月10日 9:47 3890次浏览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分类: 铝相关资讯
央企大规模的重组要出现了。
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促进中央企业增效升级,听取监事会对央企监督检查情况汇报。
该会议确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指出,这是中央实施供给侧改革措施的实招,一些亏损企业的存量资产未来通过重组,可以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根据财政部公布的数据,2015年10月末,国有企业资产总额1173475.6亿元,同比增长16.8%;负债总额779163亿元,同比增长19%。但是钢铁、煤炭和有色行业继续亏损。石化、石油和建材等行业实现利润同比降幅较大。
亏损企业三年为限
12月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对中央企业取得成绩应予肯定,对面临困难不容低估,还是要坚持深化改革,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综合施策,促进央企纾难解困,在市场拼搏中提质升级,更好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骨干作用。
会议强调,今后两年要以提质增效为重点,要加强分类指导,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对持续亏损三年以上且不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企业采取资产重组、产权转让、关闭破产等方式予以“出清”,清理处置“僵尸企业”,到2017年末实现经营性亏损企业亏损额显著下降。
对此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学院教授许中波认为,国家推动亏损企业实施关闭破产,是要解决钢铁等行业的整体亏损问题。通过关闭一些“僵尸企业”,可以使得整个钢铁行业实现供求平衡。
比如目前粗钢产量减少2亿吨产量,就对解决行业亏损有利。
“在国家对一些央企实施破产后,地方的一些国有企业也可以实施破产,这样可以解决一些行业供大于求的问题。”他说。
由于一些行业亏损严重,停产已经在部分企业发生。有行业人士透露,唐山已经有钢铁企业停产。
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今年11月份,石油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出厂价格同比分别下降20.6%、19.9%、13.5%和7.9%。
受此影响,目前包括钢铁、煤炭等行业亏损严重,一些央企也未能幸免。比如宝钢股份公司今年第三季度亏损9.2亿元,武钢股份前三季度亏损10.01亿元。
至于地方国有企业,比如首钢股份前三季度亏损5.67亿元,八一钢铁前三季度亏损17.29亿元等。
中华商务网顾问、鞍钢经济研究所专职研究员马忠普认为,明年房地产投资仍会放缓,整个投资也会放慢,粗钢需求量可能会下降5%,这次国家采取的是让市场倒逼机制起作用的办法,银行也不会给僵尸企业贷款,因此钢铁破产企业会增加,这有利于行业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加减法
让持续亏损且不环保的央企破产,是宏观经济实施供给侧管理的一部分。
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上述政策,减少一些过剩行业产量的同时,也提出增加新的产品供给。
上述会议指出,央企要紧盯市场需求强化创新,改善供给增效益,建设央企专业化“双创”平台,推动优势产业集团与中央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对主要承担行业共性技术研究的科研院所探索组建科技集团。围绕新兴产业和关键技术发力攻关,发展“互联网+”等新业态。推动高铁、核电、智能电网等全产业链走出去。
同时要加快从非主业领域退出,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促进国有资本更多地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
另外也需要加快混合所有制等改革,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2016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分离移交,启动剥离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试点。
最后还需要创新政策支持,推动商业银行落实不良资产处置政策,加大产能过剩行业呆坏账核销力度。
对此李锦指出,2016年在全国全面推开供水、供电、供热和物业管理分离移交,等于是国企办社会的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这有利于企业减少负担。
一些央企呆坏账核销后,通过重组,原有的一些存量资产也会发挥新的作用。他指出,部分债权也可以像上个世纪90年代国企改革一样,实施债转股的做法。
1998年,我国增发2700亿元国债专项用于弥补国有的商业银行资本金,到2000年,各地各企业要求债转股金额有16000多亿元,要求债转股的企业有2000多个。
兰格经济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陈克新认为,推动亏损央企破产,这是减法,而国家城市建设、养老、医疗、教育、轨道交通等方面的项目加快实施后,这是加法,也会带动一些钢铁需求,这样可以实现供需平衡。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