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对铝加工产业发展困局的几点思考
2015年11月26日 11:3 2114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大家说]面对有色寒冬,我们该怎么办 作者: 王国军
编者按:在经济增速下行的大环境下,我国铝加工产业需求不旺,很多企业的运营异常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走出困局,按时达到国家战略目标,满足产业需求?本文分析整理了《中国制造2025》中有关中国制造业的方针、原则和表现形式,材料产业特别是铝加工产业的需求、面临的问题和目标,解析了铝加工业所面临的产业环境,阐述铝加工制造企业应该如何改善和解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认为人才培养和创新队伍建设最为重要,并列举了作者已经采取的方案、措施和取得的效果。希望有更多的业内有识之士来稿加入问题的探讨之中,提出建设性意见,更好地服务行业,共同助中国铝加工业发展以一臂之力。
铝加工产业正面对着国家战略牵引,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同时也面临着铝加工结构性问题和经济增速下行的压力,如何突破和化解矛盾和问题,笔者整理了一些自己的判断、分析、思考和已经推行的措施,分享给业内人士和关心本行业发展的朋友。
铝加工产业的战略和目标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开放合作”的基本原则,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其体现为“四大转变”。
(1) 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2) 由低成本竞争优势向质量效益竞争优势转变。
(3) 由资源消耗大、污染物排放多的粗放制造向绿色制造转变。
(4) 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我们从国家战略读到了创新、质量、绿色、服务等关键词。这明确指明了我国制造业的目标。刚刚出台的《中国制造2025》新材料技术路线图指出:
新材料产业需求:基础材料产业是实体经济不可或缺的发展基础。我国很多基础材料产量已达世界第一,但大而不强,面临总体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应用领域尚不能完全实现自给等三大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发展高性能、差别化、功能化的现代基础材料,推动基础材料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铝合金产业目标:重点突破低能耗短流程、高效高精度加工新技术、新工艺及装备。高性能大规格材料制备及精密成形工艺与控制、服役性能评价技术。先进铝合金材料年产销量达100万吨,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我们从国家战略路线图里得到了铝加工产业的现状、问题和目标。现状分析的客观,问题描述的准确,提出的目标正在引导我们目前的工作。
铝加工企业面临的环境
我国的铝加工业发展十分迅速,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研究报告》数据显示:加工材产量1980年的不到30万吨。2010年我国铝材一年产量为2026万吨,2014年生产铝材为4845万吨,5年翻了一番多,我国已成为铝加工材名副其实的生产大国,其中山东、河南、广东三省名列三甲;山东一省就有1000万吨以上的产量,发展速度惊人。铝合金是轻量化首选的金属材料,这将给铝及铝合金产品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遇和平台。但铝加工产业同样也面临着是大而不强,总体产能过剩、产品结构不合理、高端应用领域尚不能完全实现自给等三大突出问题。具体表现为低水平企业重复建设,同质化矛盾突出,产品竞争加剧,价格战成为主要商业竞争手段,问题急需破解。
当美国决心不拯救雷曼兄弟而让全球为此买单之后,再加上我国外部需求疲软、人口红利减少、落后产能淘汰等因素,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等实体经济不得不迎来快速发展30年之后的严冬。连续多年的经济运行走低,各企业运营异常艰难,从业者都格外小心,甚至异常悲观。铝加工产业需求不旺、持续下行,可谓雪上加霜。从业者都期盼着中国经济何时能触底回升?
面对危机的应对措施和方案
面对惨烈的市场竞争和经济下行时我们如何做才能按时达到国家战略目标,满足国家重大产业需求?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应该做什么?本人认为以下五个方面比较重要。
1. 加强研发,准备过冬后最快开花结果
缩短对应市场变化的反应周期:提升质量和缩短交货期,降低以成本并获取更多的订单。如何集中公司有限的力量投入到研发中去,是个大课题。
优化技术攻关、科研、新品开发管理,解决存在于现在管理和创新开发流程中的问题.。
2. 留住人才,培育人才,改善内部管理机制,强身健体
人才培养机制的改善、提升。培养员工具备和企业经营者一样的危机意识,增强凝聚力。完善创新平台,改善创新活动,提升员工的技能和积极性。
完善劳务管理。切实保障企业的现实利益,将其转变为积累企业无形资产的机会。
3. 盘活资产,优化结构,真正重视质量,倡导产品“绿色”的全生命周期
改进和改造硬件实施,淘汰落后产能,降低库存,视质量为生命,由片面追求规模和产量,向精耕细作,提升和稳定产品质量转变,特别是产品的批次均一和稳定。通过目标市场领域所需要的各种认证。
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向兼顾社会效益转变,从企业角度着手解决社会“痛点”问题,减少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加强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召回绿水蓝天。视社会效益为企业立足之本。
4. 强化和供应商的战略伙伴关系,与优质供应商共御严冬
共同面对当前的经济危机,通过改善供求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携手改善合作方面的问题,共同提升。
5. 开展技术营销,与优质客户共同研发新产品,提供产业升级的解决方案
以技术人员为主体,对VIP客户开展个性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可以延伸理解为服务与服务质量;与重点客户和下游企业合作,共同研发新产品,共同面对更下游的客户和市场。
总结起来,以上几个方面核心是韬光养晦,苦练内功;塑造核心竞争力,化危机为转机。最关键的点我认为是人才培养和创新队伍建设。
如果说氧化铝产业依托资源,电解铝产业依托能源,铝加工产业肯定是靠技术牵引。铝加工因为产业关联度很大,影响面广,面对市场时,营销实际应该是靠网络支撑下的个性化服务。中国铝产业的破局之处或许唯一的出路在铝加工。铝加工产业在服务好现有的领域和产业的同时,重点工作之一是扩大铝加工产品的应用,即新产品开发。企业竞争的核心是人,技术肯定需要团队,团队当然需要培养。
东轻公司培养创新队伍和
科技人才的具体做法和措施
60年来,东北轻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全面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所需关键材料的设计与制造,曾经培养了一支技术过硬的队伍,具有支持中国创造的素养和产业报国的情怀。然而由于企业地处边陲,体制机制的束缚,新兴同行业企业爆发式的增长等因素的作用下,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过程中队伍已流失殆尽。业内曾经流传着一句话:“凡有铝加工处,必见东轻人”,在有的同行业企业中可见东轻出走的几十人。剩余的比较优秀的,也陆续走到管理岗位。三、四年前,笔者所面临的技术队伍的主体已经是刚刚就业几年的大学毕业生。
针对当前形势和任务的分析,企业新的管理层决心下大气力留住人并认为应该在工作中去培养人才,在事业中去锻炼队伍,树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理念,为企业培养核心骨干的技术力量。有关创新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部分措施简要介绍如下:
1. 业务集中培训,深度整合资源
强化了技术中心内训、外宣和智囊的三大作用,每月至少一次大型内部培训。搭建内部交流平台,要求各团队负责人、项目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走向讲台,发表专业成果和专业建议。这强化了后备人员培养、提升了核心技术人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发挥核心技术人员的技术积累为现场服务,促进了技术中心团队建设和队伍建设。培训过程中确定共同了的目标、使命、价值观,整合了内部的工艺技术队伍、新产品开发队伍、科研队伍、理化检测队伍、情报分析队伍和现场的技术质量管理队伍。其中有个颠覆性做法是“让科研人员回归生产现场”。苦练内功,为市场和客户服务,为生产现场服务,为铝加工行业提供了增值服务。
2. 请进来,走出去,广泛寻找合作伙伴
强化了平台作用,启动了技术中心学术委员会和技术委员会的运作,邀约各合作伙伴,行业领军人物,特邀专家,客座教授到公司来交流和讲课。核心员工走向市场、走到客户使用现场,了解情况,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搭建企业院所相关领域专家到公司与现场技术人员交流的平台,与现场技术人员进行无缝对接,提升了技术人员、开发人员对现场和市场的全方位了解,增加了对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认识,提升了技术人员整体业务能力,为保证技术人员更好的服务现场和为用户提供系统解决方案奠定基础。
3. 问题导向、需求牵引,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满足国家需要
2015年1~10月份,共申请科研项目立项16项,为公司下一步高附加值产品的增产上量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贡献特殊,东轻公司以唯一的材料研制企业被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授予“鲲鹏”优秀集体奖。公司内立项工艺研究质量攻关项目76项,全部结合生产合同与试验合同开展实施。这些项目实实在在地解决了企业生产现场的实际技术难题,推进了工艺移植和技术创新,推进了工装设备和理化检测设备的升级换代,降低了原材料消耗和能源消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合格率,引领了行业的发展与进步。同时培养和锻炼了一批懂现场、熟悉用户的使用现场、了解市场的企业自己的技术研发队伍。
4. 开展“专家带助手、部长带助理”核心人才培养专项活动
发挥了内部专家和各部负责人的带头作用、发扬“传帮带、老带新”的优良传统、加强核心人员业务素质提升与团队协作精神培养、搭建了年轻人员快速成长与发展的平台、促进员工快速适应公司发展环境、实现员工与部门共同发展、增强了骨干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了一批适应公司发展要求的后备人才队伍、助推了企业跨越发展、为公司不断发展提供内生动力。
5. 优化窗口部门建设、增值公司无形资产
利用中国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协会轻金属分会和其他现有情报分析系统的窗口和平台作用,搜集涉及公司生产经营与技术创新的信息和需求,为公司生产经营服务;《轻合金加工技术》期刊封面印制了二维码,读者可以通过手机快速进入《轻合金加工技术》网站,方便了作者、读者投稿、查询。 2015年在昆明成功组织召开了杂志编委会、协会理事会和全国范围的学术交流会,扩大了公司技术团队影响力。
6. 发挥标准与专利牵引作用,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工艺技术系统充分利用并发挥标准与专利的牵引作用,通过起草国家与行业标准,增强企业竞争能力,通过参加标准会议的契机,交流技术质量共性问题,掌握市场发展前沿。通过申请国家专利,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2015年1~10月份,完成国家标准起草1项,国家军用标准4项,7项标样通过行业鉴定,申请发明专利15项。一批懂技术,会外语,精通标准,知晓知识产权保护的人员出现了。
7. 抓机制、抓素质,提升检测队伍业务水平和质量意识
以试样检测程序化为契机,以重点实验室认证为抓手,推进了检测系统的各项规范化工作和检测仪器的升级换代,发挥了检测系统的“宪兵”作用;对理化检测队伍的核心人员增加了数据统计、对比、分析和建议职能;将具备检测能力的常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分析、金相分析、疲劳检测、断裂韧性检测(KIC)、固体测氢检测、热差分析检测(DSC)等对外进行宣传推广,为公司创造社会收益。促进了检测队伍向解决方案提供者的转变,强有力介入现场问题和用户使用时问题的解决,增加了解决现场和市场问题的合力。
8. 积极拓展技术营销,培养创新人才
新产品开发瞄准国家重点领域、重点型号及新兴市场,潜心在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市场做文章,重点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新能源、多金属复合等领域进行产品及市场开发。加强了售前技术服务和售后技术支持,强化了市场意识和问题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理念,确保了多项国家重点型号的高端材料需求。为企业锻炼了一批既懂技术,又懂营销的新产品开发人员。
9. 整合行业资源,出版专著、贡献行业
近两年来,东轻技术团队承担的铝合金轧制与挤压技术问答姊妹篇书籍——《铝板带箔材生产技术问答》、《铝管棒型线材生产技术问答》两本专业书籍已经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为业内员工培训和提升提供了一个选择。
东轻公司联合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的谢水生、西南铝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刘静安等业内精英,编著的《铝及铝合金产品生产技术与装备》刚刚由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系统地介绍了铝及铝合金产品的生产技术与装备,可供从事铝及铝合金加工材料及其深加工产品的生产、科研、设计、产品开发、营销方面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参考书,特别是铝加工企业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生产工人、检测人员的技术参考读物。
三年来,坚持上述思路和做法,东轻技术系统可量化的业绩指标有了三次跃迁,有很多指标甚至倍增。最重要的是培养了一支作风顽强的创新队伍,这是企业的财富,更是行业的优良资产。相信上述做法带来的无形的或潜在的效益以及对企业、对行业的影响会在随后的岁月中会有更好的体现。当然,有很多工作在体制内属于开拓性的,由于客观原因推动也不尽理想,至少还有改进的空间。鉴于问题的复杂性、信息来源的不同、业内人士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会有不同,本人的思路和做法仅供参考。
责任编辑:孟庆科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