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有色:“聚”文化熔铸千亿有色的文化基因
2015年08月31日 13:36 9262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金属报 分类: 党建工作 作者: 刘红梅
黄河奔腾,黄土厚重。陕西,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发祥地,滋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朴实耿直的陕西人。在这方交织着古老与现代文明的热土上,陕西有色金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让资源更有价值”的胸襟抱负,精心打磨淬炼自己的企业文化——“聚”文化,将其深植进企业发展血脉之中,凝聚成自己报效三秦大地的强大文化基因。2014年,以提前一年完成营业收入过1000亿元,实现千亿有色的成绩单,再次擦亮“陕西有色”品牌。遍布陕南、陕北、关中的权属37家企业已形成钼、钛、铅锌、煤电铝、钒、铜镍锰、新能源、贵金属、勘探勘查设计9大产业协调发展的格局,4万余名陕西有色人为陕西从有色金属大省到有色金属强省的嬗变孜孜以求、栉风沐雨,同时也将集团“聚”文化的跋涉征战之旅书写在三秦大地,书写在世道人心。
采选焙烧,“聚”文化落地生根
陕西有色前身是中国有色金属西安公司,2004年 2月,作为全省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企业,陕西有色改制成为控股集团,成为以国有资产运营、产权管理以及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为一体的大型企业集团,形成包括地质勘查、矿山采选、冶炼加工、勘察设计、加工制造、内外贸易等比较完整的工业综合体系。
站在新的高点整装出征,陕西有色使命光荣。但同时,面对集团由有色金属不同产业、不同规模、不同文化背景及资本结构的30余家独立法人单位组成的现状,企业文化参差不齐、各有特点、各成一套。尽快整合子企业文化,推进以文化建设为基础的品牌形象管理工程,早日形成集团统一文化成为陕西有色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如同有色金属冶炼的第一步采选一样,陕西有色在形成集团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不空中建阁,不空穴吹风,而是深刻认识到,子企业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生存方式下进行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创造,构成了集团文化历史基础一脉相承的精神特征。不同企业精神所具有的共同性的一面,则是继承性的依据。在兼顾历史传承性、时代性、自觉能动性、开放性的基础上,陕西有色精心采选焙烧出集团企业文化——“聚”文化。它包括以“聚”元素为表征的核心价值,以“聚”文化为主旨的文化架构,以“youser”为名称的品牌形象,以“让资源更有价值”为基线的三大识别体系,以“活化、固化、内化、外化”为原则的应用实施方案,“集而能团,和众聚生”为品牌文化哲学。Youser就是“有色人”,是陕西有色的品牌名称和企业标志,体现了“y承诺、o优化、u联合、s支持、e高效、r资源”的经营方针。
“聚”文化形成后,陕西有色召开品牌形象管理工程成果报告会,举办了视觉识别系统规范应用会,向社会各界发布“陕西有色”品牌形象,向子企业下发企业文化三大识别体系手册,连续开展宣传年、执行年活动,按照基础形成、落地宣贯、深植提升步骤,有效推进“聚”文化在子企业的落地生根。举办培训会、文化讲座,广泛宣传集团核心价值观和发展愿景,增进职工的文化认同。以举办文化活动和仪式为“聚”文化宣贯的有力抓手,宣传“共创、共享、共成长”核心理念。“聚”文化的推进,不仅强化了全系统固有的资本纽带,而且在集团上下建立起有力的文化纽带,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荣誉感,整个集团呈现出你追我赶、争做贡献、蓬勃向上的良好氛围。成立14年来,陕西有色始终保持整体盈利,主要经济指标稳居中国企业500强和有色行业前8强,对全省经济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陕西有色也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创建“四好”班子先进集体、“陕西著名国企”、陕西省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淬取精炼,“聚”文化定海神针
2008年末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而广泛,有色金属行业首当其冲,各类产品价格遭遇雪崩式下滑。7年来,全球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内有色金属行业需求不振,结构性过剩局面没有改观,总体呈现低增长、快调整的发展态势。同时,伴随着资源环境约束日渐趋紧,转型升级的刚性成本居高不下,企业亏损面有扩大趋势。陕西有色面临增强盈利能力、防范经营风险方面的严峻挑战,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艰巨。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陕西有色坚定国有企业的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坚持目标不变、力度不减、干劲不松。聚焦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有保有压、有扶有控,强化风险防控,狠抓改革创新。一方面以工业园区为承载,围绕“十大园区、百万产量、千亿有色”发展目标,发展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全力打造有色产业“升级版”。另一方面,以经济新常态为“聚”文化淬火精炼的“冶炼炉”,以文化力提升企业生存力、生产力和竞争力,以“聚”文化理念为统领,统筹兼顾企业文化与品牌资产,从产业全局高度来思考企业出路,高度关切困境中职工的文化自省和文化自觉。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更加注重文化引领和文化功能发挥。
坚持“多元一体、和而不同”原则,通过丰富“聚”文化的层次,以构建集团与职工的命运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为突破口和发力点,引导鼓励子企业把“让资源更有价值”理念贯彻到生产经营实践中,提高文化与生产、文化与管理的契合度,在细节中体现企业的文化主张,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加强企业管理,完善内控制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顺应“千亿有色”发展目标,注重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召开全系统企业文化座谈会等方式,集思广益,修订完善了符合集团长远发展的文化提升方案。积极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示范单位创建和评选工作,以点带面,为集团突破困境提供强大的思想动力和文化支撑。坚持文化建设与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同步实施,在“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的榆林新材料循环经济产业园、咸阳新能源材料产业园等项目建设中,积极开展文化建设,有效推动了项目进展,有力提高了陕西有色“聚”文化的影响力和控制力。积极推进质量文化、安全文化、管理文化、创新文化等一系列子文化系统建设,形成具体而丰富的“聚”文化之“树”。加大对子企业“聚”文化执行的检查力度,注重形成相得益彰、互相促进的主副文化体系,从以人为本高度出发,把文化的软任务变成改善民生的硬措施,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文化需求。典型人物是企业精神和价值观的人格化、具体化,在“聚”文化的精炼过程中,陕西有色注重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挖掘他们身上的文化基因,讲好品牌故事,传递文化正能量。畅通帮扶机制、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营造暖心人文环境,树立职工攻坚克难的信心。发布社会责任报告,陕南移民搬迁、“两联一包”牵头扶贫、对口援藏等公益事业的火热开展,彰显了一个负责任大企业的社会担当。
在诡谲难测的市场风云中,“聚”文化如定海神针,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凝聚态”,陕西有色经受住了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考验。陕西有色从“大企业”到“有信仰有温度有情怀企业公民”的华丽转身中,“聚”文化也实现了从文本化到制度化进而到人格化的可喜跨越。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