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喜报的故事

2015年07月24日 14:36 614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文学杂谈   作者:

 

图为黄智仁家的喜报  

       这是自贡硬质合金有限责任公司退休老职工黄智仁珍藏的一张喜报。我听他讲了背后的故事。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分期分批迁徙入川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作宣告暂停。株洲六〇一厂原定入川人员集结待命,就地开办了工读学校,学文化、学技能,“文革”中把人员重新分回车间。直到1971年,七六四厂正式投产,军代表进驻工厂实行军管,要求六〇一厂派人支援。六〇一厂很快就敲定了100多名精干力量。当时,许多人不愿远离故乡,两厂便一起定人、定合同,六〇一厂还给各车间主任下达指令,要求人员必须上了火车才算真正完成派送任务。后来,有20多人因岗位找不到替补等特殊原因没有成行,其余90多人响应国家号召,无条件奔赴自贡。
  1971年6月29日,36岁的黄师傅携28岁的妻子和两个小孩,从湖南株洲出发,依依不舍,跟随后续的建设大军,于7月4日辗转到达四川自贡。黄师傅家中排行老四,上面有三个哥哥。那一年母亲已经70多岁了,父亲很早过世。听说儿子要远离故乡去四川工作,母亲没有说话,沉默良久,其实心里多有不舍,百姓都爱幺儿吧!那段日子里,黄师傅看得出母亲心情很复杂。当地风俗是,老人要留在家乡,不能死在外面。虽然难以割舍,黄师傅最终还是让母亲留在了株洲。来自贡后,黄师傅一直坚持给母亲汇款,平均每月寄去5块钱,四个兄弟共20元。当时,黄师傅两口子工资总共才86块钱。他让我看到,汇款单都积累了厚厚一叠。
  1971年,七六四厂开始生产产品,每年大约只有200吨产量。黄师傅被对口安排在车间干他的老本行--翻砂工。之后不久,老三出世了,孩子很小的时候,托儿所不愿意接收,爱人只好带着她上班,一边工作,一边推着摇篮,哼着小曲,哄着孩子!后来,因为工作需要,黄师傅被调到十四车间,当上了一名维修钳工。一切又从头开始,仍然是早出晚归,仍然是拖家带口。
  文革期间,厂里在文峰山上修建了五栋红砖房子,五冶公司帮助建造了一栋黑砖房子。因为没有什么家具,黄师傅便从老家带来了几把木椅子,直到现在都还在使用,非常结实。当年物资短缺,为了改善生活,大家就自己种蔬菜,有些还养鸡、养鸭,虽然艰苦,但也有很多乐趣,而这在当时的株洲是要被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有时,黄师傅凌晨三点钟就起床到附近的新民公社、界牌农村去捉鱼,然后又强打精神去上班……回想起那段往事,黄师傅颇有感慨--当时很想回湖南,苦于没有门路,厂里又不放。后来七六四厂同意了,六〇一厂又不接收了……
  在自贡生活了四十多年,当年的拓荒者变成了“土著居民”。渐渐地,时间长了,生活也就习惯了。特别是2005年开始,党和国家开始对离退休人员工资实施普调,这一调就是十年。现在生活条件好多了,心情特别舒畅。但是黄师傅说,仍然忘不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忘不了印在喜报上的毛主席语录:“什么叫工作,工作就是斗争。那些地方有困难、有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是为着解决困难去工作,去斗争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

责任编辑:陈鑫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