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华明:新兴产业亦忌“过热”

2013年11月14日 16:30 265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专家解读

344716

 

 新兴产业亦忌“过热”
  ■上海易贸研究中心能源行业研究员 韩华明
  2013年以来,在国内政策利好频出的推动下,国内光伏行业呈现出过去一两年时间内未曾有过的回暖之势。然而,不论是欧洲双反有条件和解,还是国内分布式光伏的大力推动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中国光伏行业面临惊人的产能过剩。这将成为光伏业复苏的最大阻碍。
  内需无力挽救产能过剩
  国家能源局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将大力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并提出今年新增光伏发电装机10GW。这一数字是2011年中国新增光伏装机容量3GW的3.3倍,是2012年4GW的2.5倍。
  然而,不断扩大的装机规模并不能挽救整个行业的过剩。有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光伏产业有40GW的产能,即使2013年的10GW全部上马,也有30GW需要自谋出路。换句话说,中国光伏有2/3的产能属于过剩的范畴。
  对此,国家能源局仍然是以大幅增加装机规模的方法采取“救市”行动。2012年出台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装机总规模达20GW的目标很可能在2014年上半年就提前完成。这种“提前”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于是近期出台的《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将2013~2015年,年均新增光伏发电装机量设定为10GW左右,并将截至2015年总装机容量大幅提升至35GW。按照新的计划,2013年年底,中国光伏装机规模为17GW,距离目标还有18GW,为之后的两年留下了空间。然而,即便如此,35GW的装机容量也仅仅接近中国光伏1年的产能。在外需疲软的情况下,产能过剩无法得到解决。
  产能因何过剩
  中国光伏业的产能过剩与其发展方式以及政策的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中国光伏业之所以能够在短期内发展迅速,其根本的原因有两个。技术的选择以及政府在资金上的扶持。
  为生产太阳能电池,有多种关键性技术可供生产企业选择进入该行业。与日本、美国不同的是,中国企业选择的是只需购入设备就可以进入的多晶硅技术,使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利用大规模生产的方式压低生产成本。而日本的光伏业则一味地追求光能转化率以及如何减少对多晶硅的使用上。然而对于市场而言,不论转化率有多高,对于家庭分布式光伏而言,由于总体面积较小,所带来的差异性不大,对于大规模光伏而言,土地面积又显得不那么重要。而在多晶硅的使用量上,一旦多晶硅价格暴跌,这些技术就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尽管缺乏高端核心技术,但这一选择注定了中国光伏业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对新兴产业的“过热”投入也为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财政补贴、政府担保、减税、批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令光伏企业在“增收不增利”的环境下高速成长。尤其是政府补贴竟然成为光伏企业盈亏的关键性要素。据了解,三安光电在2012年、2011年以及2010年三年间,分别获得政府补贴3.28亿元、8.05亿元以及2.53亿元。分别占到了该企业当年净利润的40.5%、86%和60.4%。
  目前光伏业内已经意识到去除过剩产能与整个行业的复苏密切相关。并购重组似乎成为解决现有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过剩产能难以寻觅出口,产品价格低位徘徊,企业的收益水平也就难以改观。而总结产能过剩的诱因,避免低端产品泛滥导致的恶性竞争,以及如何由单一的“扶持”走向加强监管则成为中国光伏回暖的关键。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