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瓶颈制约循环经济产业高速发展
2013年04月22日 8:48 4622次浏览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分类: 重点新闻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2012)》,总结2011年我国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绩,是我国首次发布较为全面系统的资源综合利用年度报告。而在调研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步伐亟待加大,再生资源利用等节能环保产业虽然取得一定发展但仍面临不小瓶颈,需要加强规划,加大扶持力度。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快速增长
来自中国物资再生协会的数据显示,近几年来我国再生资源回收行业规模快速增长,2011年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弃电器电子等主要再生资源回收总量为1.62亿吨,比2005年翻了将近一番;回收总价值达到5 7 1 5亿 元 , 比2 0 1 0年 增 长12 .7%。吉林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沈颂东介绍说,目前我国有上万家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回收网点有近60万个,回收加工处理厂8000多家。
目前,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各地着重发展的领域。“十一五”以来,吉林省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2011年,吉林省节能环保产业企业达到350多户,总产值达916亿元,从业人员71.9万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日趋合理,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产业体系。
统计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年均提高约3个百分点。由于铁矿石大量依靠进口,导致国际铁矿石和相关海运价格大幅上涨,在没有定价权的情况下,2010年前11个月消化进口矿石涨价付出26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750亿元,相当于钢铁行业主业利润两倍之多。业内人士认为,资源约束已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安全,影响到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而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以炼出0 .9吨好钢,比用矿石冶炼节约47%的成本,减少75%的空气污染,加快发展再生资源回收步伐亟须加快。
政策、创新、市场瓶颈制约产业高速发展
近年来吉林省再生资源回收产业虽然发展较快,但尚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需要突破的难点:
一是政策机制不完善,产业规模小。目前不仅是吉林省,我国再生资源回收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缺少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产品与服务的质量标准、技术规范有待完善;在从业资格、工程招投标、污染治理设施市场化运营管理等方面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尚不健全。同时,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集中度低,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作用有待提高。节能环保设备成套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水平低,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二是缺乏创新能力。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多数企业科研、设计力量薄弱,技术开发投入不足,自主开发能力较弱,缺少自主知识产权。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人才培养、引进与激励机制有待完善。“我国的资源回收利用产业整体规模小,从业人员素质低,技术水平不高,大多以低水平人工方式进行简单拆洗分类,对自然环境破坏较大。”沈颂东说。
三是市场不规范。再生资源回收产业监管体系不健全,市场化水平偏低,市场信息不透明,缺乏公共信息平台,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突出。行业发展与利用体系建设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还有很大距离。
提升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意识完善产业发展辅助政策体系
专家建议,有效提升全社会资源循环利用的意识,促进行业发展,应该在部分地区试点开展废弃物定点回收站、仓库及管理人员等废弃流转过程专业化程序建设。在行业发展初期,需要依次完善产业发展辅助政策体系,包括税收减免、资金补贴等内容。对于吉林省而言,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加强政策规划和项目扶持,推动再生资源产业发展。
首先,以再制造产业化和产业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循环利用工业“三废”。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农用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完善可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可以重点支持一汽集团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及四平市联合收割机厂农用机械零部件再制造等重大示范项目。
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链条方面,建议重点建设再生资源分拣集散市场,具备储存、分拣、初加工和集散等功能;整合聚集资源回收和再生资源利用企业,形成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其次,以“城市矿产”工程循环利用家用电子电器产品。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回收体系、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污染治理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废弃家电设备、汽车、塑料、橡胶等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和高值利用。示范推广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和电路板自动拆解、破碎、分选技术与装备,推广封闭式箱体机械破碎、电视电脑锥屏机械分离等技术。
完善报废汽车车身机械自动化粉碎分选技术及钢铁、塑料、橡胶等组分的分类富集回收技术,研发报废汽车主要零部件精细化无损拆解处理平台技术,提升报废汽车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动化、专业化水平。
第三,以节能环保产业培育工程完善产业政策和体系建设。建立全方位环保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具有系统设计、设备成套、工程施工、调试运行和维护管理一条龙服务能力的总承包公司,鼓励在各类产业园区、城市和重点行业等开展综合环保服务试点。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