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在做强做优中履行好央企责任
2012年06月01日 14:24 1447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热点新闻
国有企业肩负着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巩固壮大党的执政基础的政治责任、实现绿色发展的环保责任和服务国计民生的社会责任。近年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履行责任融入企业生产经营发展全过程,提升发展绩效、经济绩效、环境绩效和社会绩效,切实在做强做优、建设世界一流能源集团的实践中履行好肩负的责任。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着力提升发展绩效
面对持续增长的能源需求和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约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家能源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要求。华电集团加快推进企业由规模带动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单一产业支撑向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转变,由高耗能、粗放式向低碳化、精益化转变,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由立足国内向内外拓展转变,力促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加快实现战略转型。
调整结构布局,增强企业综合实力。调整结构布局,由单一发电产业向多元、集约的综合能源产业发展,是破解发展难题、提高企业实力的必然选择。公司根据发展战略,按照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电源结构、优化资产布局的“一调整、两优化”原则,编制实施了2009—2013年发展纲要和“十二五”发展规划,沿能源价值链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了电为主体、煤为基础、产融结合、科技支撑的产业体系;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初步形成了投资开发、工程承包、技术服务和国际贸易“四轮驱动”的海外发展格局。
加快科技进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最根本的要靠科技,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公司抓住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能源和电力格局调整以及新科技革命的机遇,以创建国家创新型企业为目标,以公司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和重大工程项目为依托,坚持自主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加强与知名跨国企业合作,注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先进技术的开发及产业化,全面提高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公司拥有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分布式能源技术研发中心,承担3项“863”和1项“973”科技计划、9项国家科技专项课题研究,拥有专利300多项,形成了对公司发展的有力支撑。
推进管理创新,增强企业发展活力。推动企业科学发展要靠强有力的管理体系来保障。公司以是否有利于科学发展、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益、是否有利于和谐稳定、是否有利于树立良好形象为标准,通过深入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创新体制机制,再造管理流程,夯实管理基础,逐步消除制约企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积极构建“决策科学、权责明确、机制完善、运转高效”的管理体系。着眼于强化战略管控,在公司总部实行“职能管理+专业化管理”模式,在公司系统推行三级管控,压缩管理层级,明晰管理界面,加大基层授权,提升了管控效能;着眼于服务产业调整,改革产业管理体制和专业管理模式;着眼于激发发展活力,不断创新用人和绩效管理;着眼于形成发展合力,创造性地实行产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区域统一管理的“两权分离”管理模式。初步建成了“精益化、专业化、制度化、国际化、人本化”的管理体系。
坚持稳增长、提效益,着力提升经济绩效
经济效益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履行责任的基础和保障。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华电集团转变重生产、轻经营的思想观念,着力构建基建生产经营一体化的“大经营”格局,按照“开源、节流、盘活、瘦身”八字方针,强化细化经营管理,做到效益全过程贯穿,经营全要素管控,风险全方位防范。
抓“开源”稳增长。市场份额反映了企业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地位。对发电企业而言,电量就是企业服务国计民生能力的集中体现。公司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运用节能调度、差别利用小时、关停机组电量转移等政策,加强市场营销,开拓增收渠道,巩固和扩大有限电量空间下的市场份额。在同行业率先建成了日经济利润分析系统,增强了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能力。
抓“节流”提效益。控制成本、保持成本领先是企业增强竞争力、提升效益的重要手段。公司紧紧抓住工程造价、燃料成本、机组煤耗、非生产性费用等关键性指标,以星级发电企业创建为载体,以对标管理为手段,建立以52个系统指标和16个行业指标为重点的指标体系,实现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管控,努力降低成本,提升效益水平。
抓“盘活”挖潜力。盘活资源才能创造新的竞争优势和利润增长点。公司一方面盘活存量资产,对闲置的土地、设备、厂房等进行开发利用,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增收创效。另一方面盘活不良资产,探索和运用并购重组、股权优化等措施,破解困难企业经营难题;挖掘和利用优质资产的市场价值,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新能源、重工、煤炭产业上市,支持了企业的经营发展。
抓“瘦身”防风险。防范投资风险、保障企业稳健经营是重中之重。公司清理无效、低效投资和参股项目,严控规模无效增长,累计清理前期电源项目4000多万千瓦,处置参股股权47项,新投项目绝大多数达到投资回报率要求。实施负债率与负债规模“双控”管理,在公司快速发展的情况下,负债率上升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并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构建“强支撑、短流程、高授权、大监督”的风险防控格局,加强重大风险管控、效能监察和过程监督,杜绝重大经营损失,公司纪检组、监察部荣获“2011年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
坚持抓节能、重环保,着力提升环境绩效
电力企业既是清洁能源的生产者,又是高耗能、高排放企业,实现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中发展既是企业履行责任的重要体现,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华电集团以建设绿色华电为目标,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不断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资源环境效益的统筹兼顾。
依靠发展清洁高效能源减轻资源环境压力。根据我国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努力实现资源消耗最小化和综合效益最大化。积极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水电,加快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开发,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已占公司总装机的1/4。加快火电产业优化升级,按照国家“上大压小”政策要求,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建设高参数、大容量、节能环保型机组,因地制宜发展燃机和分布式能源,传统火电产业中先进产能的比重持续提高,技术装备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已达到国际同行先进水平。
依靠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促进节能减排。广泛应用烟气脱硫脱硝、秸秆发电、海水淡化、锅炉微油点火、大容量循环流化床、辅机变频等先进技术,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十一五”期间,投入50亿元进行脱硫脱硝等环保技改,在役脱硫机组和脱硝机组分别占煤电机组总量的95%和11%,在装机容量、发电量、燃煤量持续增长的情况下,单位发电量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分别下降了76%、75%和36%,全面超额完成国家“十一五”减排目标,二氧化硫削减比例居同行业前列。
依靠加强管理和治理保护生态环境。不断强化各单位和各级人员的环保意识,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和生产运行等方面全方位、全过程落实环保措施,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在水电开发过程中,认真落实国家“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水电”的方针,做到方案环保、技术环保、施工环保、管理环保,通过减少明开挖、及时恢复植被、文物及珍稀植物整体搬迁,有效保护生态。水土保持工作经验在全国推广,公司荣获我国环保领域最高奖——第五届中华环境奖。
坚持保供应、惠民生,着力提升社会绩效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国有企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全社会对国有企业的殷切期望和广泛要求。华电集团注重提高发展的包容性,使发展成果回报社会、惠及民生,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把确保电力、热力供应作为企业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不断强化安全生产,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安全、稳定、可靠、优质的电力、热力供应。公司成立以来,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增长了4倍,设备等效可用系数保持在92%以上,累计发电22486亿千瓦时、供热66118万吉焦,在火电企业大幅亏损的困难情况下,始终带头保发电、保供热、保民生。在抗击雨雪冰冻、汶川和玉树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以及保障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等重要活动中,圆满完成了保电供热任务。
把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积极承担援疆、援藏和定点帮扶老少边穷地区的任务,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投资能源项目与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公司成立以来,累计向国家缴纳税金711亿元。“十一五”期间,在新疆、西藏进行能源项目开发建设的资金达68亿元。在水电移民工作中提出了“立足一个长效补偿方式、实行六种安置方式、建立一项库区产业发展基金、享受统一后期扶持、采取八项移民安置措施”的移民安置方案,实现了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设立“和华”爱心基金,为促进地区发展、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以及和谐社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被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
把促进自身和谐稳定作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建设和谐企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司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政治优势,确立了“抓班子、带队伍、推发展、促和谐”的党建工作总体要求,把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优势转化为科学发展优势,增强了企业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提高员工幸福指数。注重加强员工教育培训,拓宽员工成长通道,不断提升员工素质能力。确立正确价值导向,积极培育优秀企业文化,形成了“自强求变、厚德求进”的企业精神和“诚信、求真、和谐、创新”的企业核心价值观,营造了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成立首家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基地,发布国内首份水电报告和城镇供热报告,公司社会责任指数进入全国十强。
责任编辑:安子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