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银器上的“中亚风”

2012年05月16日 9:39 3518次浏览 来源:   分类: 金属器皿

伎乐纹八棱鎏金杯

伎乐纹八棱鎏金杯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


  齐东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

       解密何家村
  素面罐形带把银杯最值得关注的不仅是小口、束颈、圆鼓腹的形态特点,更要注意的是腹部杯的环形把,把上有指垫,下有指鋬。当用手执杯时,拇指按在指垫上可使手感舒适,又能加力持重,增加持杯时的稳定,这是实用、巧妙的设计。中亚粟特人很流行使用这种带把杯。粟特人或称“昭武九姓”诸国,善于经商,也精于手工业,能制造精美的银器,这件素面罐形带把银杯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中亚。
  观察何家村银器群,这件素面罐形带把银杯的器壁相对厚重,在同样流传时间、同样保存状态下呈现的颜色也与众不同,大概是材质的成分略有不同。另外内蒙古敖汉旗李家营子也曾出土一件略同的杯,它们都和俄罗斯埃尔米塔什博物馆收藏的山羊纹银带把杯的造型很接近。因此,何家村素面罐形带把银杯和李家营子素面罐形银带把杯都应是输入的粟特银器。
  何家村还出土了一件伎乐纹八棱鎏金杯,其厚重很是罕见,重380克,当是铸造成型。口沿处有一处缺失,漏出的胎体呈蜂窝状结构,有青色锈,应该不是金制,更像是铜胎,或者是以铜为主要成分的合金,然后再通体鎏金。
  八棱形带把杯本是7世纪至8世纪初的中亚粟特器物的特点,作为主要的辅属装饰的联珠纹也是粟特银器的特点。联珠纹在魏晋唐初流行,是受外来影响出现的装饰,这件器物足底边缘以及八棱的折处都有联珠装饰,环形把也是由呈雕塑状的联珠组成。把上的指垫为两位脑后相接的胡人头像,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有浓郁的粟特器物特色。
  杯身分布于各面的是八位乐工,由于器物通高才6.4厘米,加之铸造,人物形象不甚清楚。总体看来,乐伎的服饰和发式是在唐代其他乐舞图中不常见。
  隋唐代中央官府作坊的金银工匠中有的来自西方。据学者统计,隋代的六部尚书中,工部尚书的非汉人比例最高,达到了百分之四十五点五。如隋代著名的工艺大师何稠,其祖父原是西域的“细胡”,隋炀帝时,何稠能仿制波斯进献的金线锦袍,还能用绿瓷仿造西方的玻璃。入唐后任将作少匠,依然掌“百工技巧之政”。唐代不但有西方输入的器物和技术,而且有外来的工匠,这件伎乐纹八棱鎏金杯无论造型还是装饰风格,都仿制粟特器物,可能是粟特工匠在中国制作的。

各具特点的历代金银器

线刻鸳鸯纹银盒鉴赏

来自草原上的金步摇

责任编辑:田田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