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中伟:解决世界难题的爱“钨”者

——记中南大学赵中伟教授及其团队

2012年04月24日 17:2 7019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劳模事迹


  善于借鉴其他学科“做有用的研究”
  过去,白钨矿通常采用盐酸浸出,环境污染严重;而国外提出的苏打高压浸出技术,生产率相对较低且高压设备材料易碱脆;碱(氢氧化钠)工艺过程清洁,是浸出黑钨矿的传统技术。而国外学者通过理论分析,普遍认为氢氧化钠不能分解白钨矿。
  赵中伟及其团队通过深入研究,打破了国外的理论禁锢。经过反复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碱分解白钨矿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共同努力,将“热球磨”技术进一步发展为现在应用广泛的“碱压煮技术”,实现了用常规的高压釜分解白钨矿。
  “最大的好处是不需要更新设备。”记者采访时,正逢课题组合作单位厦门钨业的工程师方奇来找赵中伟咨询。方奇告诉记者,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全国普遍推广,而且在实践过程中,还衍生出先分解难处理的白钨矿,又继续用来分解易处理的黑钨矿的联合分解技术,一举两得。
  白钨矿能分解了,但白钨杂质极高,特别是钼,因其元素性质极为相似,往往相互伴生,简直就像“孪生兄弟”,所以“钨钼分离”成为冶金过程中的最大难题。有一天,赵中伟去图书馆看书,从两篇相关论文中受到启发,他高兴得拔腿就往实验室跑。一年多时间过去了,经过反复推敲实验,“弄得头都大了”,但还是进展不大。
  “没办法,静下心来重新读书。”赵中伟说,这时候,他和课题组的成员又找来大量书看,经过反复讨论、调研,最终从地球化学的书籍中受到启发:既然不同钨矿在成矿过程中就有钼,那么再模拟地球化学成矿的过程重新“成矿”,不就可以将钼分离吗?“高效选择性分离钨钼技术”应运而生。此后,课题组还发明了“钨酸盐溶液中杂质锡、钒的深度去除”等新工艺,并且通过这些新技术,生产出高质量的钨粉和碳化钨粉,用于制造新型的硬质合金制品。
  赵中伟团队的研究,不仅突破了国内外长期认为白钨矿不能碱分解的理论禁锢,成功地解决了我国钨资源的高效利用与清洁生产问题,还确保了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足5年延长到25年以上;生产的系列高技术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亟需解决的问题;项目还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1项,近3年新增产值118亿元,潜在经济效益达4100亿元。

 

[1] [2][3] 下一页

责任编辑:小贝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