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业面临挑战 行业洗牌将继续

2012年03月19日 10:19 2682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需求低迷、企业亏损或停产,国内光伏企业面临挑战。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光伏产业再度成为能源产业讨论焦点。面对重重困境,不少代表委员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光伏行业能否“王者归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太阳能产业被点了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报告中指出,“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
  目前,中国光伏产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是由于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超于市场发展的速度。我国光伏组件的产能已达到了 30GW(估计全球40G左右),以去年全球安装量24GW计算,大约有近20GW组件无法消化。
  由于产能与市场需求的不匹配,加上产业严重依赖欧美市场的特点,一旦遇到宏观负面经济因素如欧债危机的影响,就直接导致国内低端光伏产品积压,引发价格下跌,挤压中国产业的利润率。在这种背景下,从上游晶硅材料到中游组件的价格都大幅度跳水。
  目前,受欧债危机影响,德、意等光伏大国削减补贴。2012年世界光伏市场不确定性增大,对以出口欧洲为主的我国光伏产业影响巨大。因此,中国光伏产业不得不进行调整,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和整合。
  事实上,“制止太阳能、风电等产业盲目扩张”犹如一把双刃剑,从行业角度讲,淘汰没有实力、创新能力较弱的企业,达到适者生存,但是国家提出“制止”后,恐怕淘汰的不仅仅是落后企业,优势企业也将受牵连。这正是部分企业所担心的问题。比如,光伏企业在遭遇行业危机的同时,也饱受信贷危机。光伏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三高”——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是重要的产业特征,稳定的资金链是支撑企业正常运转的“生命线”。而银行信贷“一刀切”,对所有光伏企业亮红灯,更使企业欲哭无泪。
  从价格飙升、游资疯涌、项目“遍地开花”到订单锐减、资金链断裂、企业大量倒闭,短短半年时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经历了“过山车”式的心惊肉跳。
  光伏产业这一曾经孕育梦想、财富与希望的“朝阳行业”,逐渐被残酷地甩入深渊。“寒冬”骤至,“洗牌”继续,投资者们不得不忍受产业调整的阵痛甚至是生死存亡的博弈。
  光伏产业的暴利时代无情地拂袖而去,折戟沉沙后留下的是痛苦的反思和冷静的审视。业内人士开始清醒地认识,只有正视现实,调整结构,尊重产业发展规律,促使产业加快升级,我国光伏产业才能走出寒冬,迎来新生!
  光伏产业的“生存进化论”不会停滞,行业洗牌仍将继续,“适者生存”继续上演。
  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变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面临日益严重的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世界人口的增加及全球经济的增长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据国际权威机构预测,2015年世界能源需求将高达约21.7万亿千瓦时,如果这其中的 5%是来自于太阳能光伏的话,就需要安装250GW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才能实现,而按照目前光伏产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来看,还远远不足以满足这一需求。传统能源如石油、天然气、煤炭、铀矿等不可再生,本世纪将面临枯竭,且环境污染大、隐形成本高,而太阳能是地球上最丰富、无处不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太阳能光伏作为零排放、零消耗、清洁、安全的能源,具有极大的发展前途。
  正因为看到光伏产业对中国能源供应、能源安全、节能减排、保护环境将起到非常积极的影响,国家非常重视这一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出台的“十二五”能源规划中提到要大力发展光伏应用。去年 8月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出台了1元/kWh的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政策,立即启动了中国国内市场需求,能源局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全年新增安装量首次达到2.2GW(220万千瓦)。
  随着光伏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快速开拓市场应用,尤其是国内市场的应用,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增长点,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光伏“1元/度电”时代的到来,光伏将成为“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动力和源泉,光伏技术和传统能源技术相结合,亦可实现未来能源结构的逐渐调整,以实现从化石能源向可再生能源的稳步及时转型。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光伏发电已成为现实,政府应将光伏发电技术纳入未来能源发展计划和路线图。建议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电力政策、金融政策以推动和尽快实现光伏发电的应用;制定鼓励和抑制政策,确保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科技研发和创新能力,加快新技术、新产品的推进速度;提高制造水平、精益生产、专业化生产,加快降低成本的速度。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