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矿磨机“老大”中信重工技术创新历程

2012年02月28日 9:49 8341次浏览 来源:   分类: 有色装备

    坚定不移谋创新
  中国科技网河南洛阳2月27日电 2月26日,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的科技大会上,姬建钢代表团队从董事长任沁新手中,领取100万元奖金。
  作为中信重工矿研院常务副院长兼机械设计研究院院长,姬建钢带领团队完成的“大型矿用磨机设计与制造技术研究”项目获得该公司2011年度科技进步特等奖。
  重奖科技功臣,已成为中信重工的传统。奖项和荣誉,推动和见证着中信重工的嬗变:从2003年的10多亿元,到2011年的150多亿元,公司的营业额翻了十几倍,技术贡献率近3年均超过70%;从当初单一的矿山机械产品,到今天的破碎站、破碎机、洗矿机、辊压机、磨机、过滤机等全系列配套服务,成为矿用磨机全领域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贴牌生产,到全资收购国外公司,成长为世界大型矿用磨机领域的“老大”……
  这一系列变化的催化剂就是科技创新。
  “四高战略”实现“弯道超车”
  在局外人看来,中信重工的发展可能只是数字和规模的变化,而只有经历过艰难的人,才知道今天的成绩有多么来之不易。
  作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前身为洛阳矿山机器厂的中信重工,“在计划经济时代,和大多数国企差不多,企业效益与国家政策、环境密切相关”。中信重工副总经理王继生回忆道。
  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温吞水般的国企面临发展的阵痛。1996年至2003年间,我国重型机械项目紧缩,在行业总体状况不好的大背景下,中信重工的生产经营也举步维艰。“那时候我们开玩笑说是自费上班,我就曾经16个月没领过工资。”如今在宽敞明亮的25层科研大楼里回忆当时的情景,矿山机械工程设计研究院院长戚天明别有一番感触。
  “公司的发展首先源于领导层理念的变化和对公司的战略定位。”王继生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2004年初,中信集团调整企业领导班子。新班子上任伊始,便紧紧抓住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和世界制造业产业转移的重大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以高端技术支撑高端产品、以高端产品赢取高端客户、以高端客户占领高端市场的“四高战略”。
  在这一战略中,高技术被视为发展的源头活水。“我们的产品设计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是市场拉动,即根据客户的需求设计和制造,这种情况注定了企业的被动,因此我们提出必须要以技术为先导。”王继生说。
  “那时候,新上任的任沁新总经理,让我们研究院的技术人员都走到市场上去,了解客户都需要什么,再进行技术攻关。”戚天明说。
  作为重型装备制造企业,中信重工主导产品涉及的行业如水泥、冶金、矿山等都是能源消耗大户。在经过一番调研后,谋求突破发展的中信重工,瞄准了可节能减排的活性石灰成套技术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并非钢铁强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原料的纯度不高。”王继生说,炼钢主要考核的是炼渣水平,要炼好渣,就需要用到活性石灰。由于能降低石灰消耗并缩短炼钢时间,并提高冶炼质量,活性石灰成套技术在炼钢企业需求旺盛。
  中信重工抓住了这一机遇。2006年7月,该公司总包的太钢3条日产1000吨活性石灰生产线成套工程成功达产,这项活性石灰生产线工程把国内大型活性石灰装备制造提升至超千吨级。“现在,我们日产750吨以上大型活性石灰生产线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80%以上。”王继生说。
  正是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中信重工在金融危机中实现“弯道超车”。根据技术先导战略的要求,中信重工加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近年来,其每年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6%以上,相应的,其新产品贡献率连年超过70%。
  自主创新 从适应市场需求向引领市场转变
  “在重型机械行业,产品更新换代很快,抓住当下的市场,只能获得一时的发展,要持续发展,靠的还是未来的市场,我们的技术开发力争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王继生说。因而,2008年,基于市场先导的实践,中信重工进一步提出技术引领市场。
  而对未来市场的判断,源于对行业的了解及国家产业政策的敏感度。正因为紧抓这两个方面,中信重工能够引领市场的新产品层出不穷。其中,水泥装备产业链的形成最具代表性。
  2006年12月,中信重工制造出口沙特的世界最大水泥窑轮带,但他们并未止步于掌握这一种产品的核心制造技术,而是围绕水泥生产主线设备进行上下产业链的延伸,开发研制了两套附属设备——回转窑两端的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和粉磨部分的矿渣立磨。
  正是这引领市场的关键一步,打破了大型立磨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同年9月,国内首个完全国产化的大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双压纯低温余热发电项目,在吉林辽源金刚水泥集团一次并网发电成功,标志着中国在这项技术领域取得了新突破。
  此后,中信重工在纯低温余热发电市场订单不断。“现在国家规定新建的水泥厂必须有余热发电设备,我们还开发了钢厂、硫酸厂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市场前景非常好。”王继生说。如今,国内大型水泥企业已普遍采用了这一国产化流程。这项技术真正将中国大型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装备带入国产化、产业化轨道。
  王继生透露,在此基础上,中信重工正在开发超低温(250摄氏度以下)余热利用的技术工艺,并正在推出利用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的技术,使水泥这一高耗能产业变成高效节能的绿色产业。
  除了水泥窑消纳城市垃圾,褐煤提质技术装备和硬岩掘进机是中信重工正在攻关的另外两大科研项目。
  随着世界能源的日趋紧缺,此前开发利用率低的“褐煤”,被列入国家能源战略发展规划。中信重工率先研制出我国首台、世界最大的大型成套国产化褐煤热压成型提质技术及装备——HPU140-100高压对辊成型机。目前,中信重工已在呼伦贝尔神华洁净煤有限公司建成了50万吨/年示范工程生产线。
  在该公司的科研大楼,记者看到科研人员正在绘制硬岩掘进机的图纸。“现在国内使用的同类产品都是利用国外专利制造的,每年要支付大量专利费。我们计划今年年底就拿出整套图纸和技术方案,接到订单就能生产。”戚天明说。
  “三院一中心”打造无缝链接的创新体系
  新建成的中信重工技术研发大楼,已成为洛阳西部的新地标建筑。“我们去年9月份搬进新大楼,以后,涉及到各个研发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都由技术中心来负责。这样一来,我们的研发将实现无缝衔接。”戚天明说。
  如果说高端战略是舵,那么创新的研发机制和体系,则是让中信重工这艘大船乘风破浪的帆。依托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中信重工构建了工程设计研究院、机械设计研究院、工艺设计研究院、公用及行业技术中心“三院一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去年底,我们在原来基础上确定这一架构。”王继生说。
  在这一构架中,具备工程优势的工程设计研究院负责成套装置的研究,机械设计研究院则主攻产品设计创新,工艺设计研究院负责制造工艺设计。“设计出来要能够制造,因为很多情况不是设计不出来而是制造不出来”。王继生说道,“公用与行业中心,是三个研究院的支撑平台,涉及到通用技术的研发,如信息化平台、标准化平台,同时兼顾基础研究”。“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就设备论设备,但是在一套装备中,比如磨机和破碎机怎样搭配更合适?我们讲不清楚。”王继生说,“但是国外企业却能说得头头是道,比如,他们说更小的磨机就能实现同样的功能,这样给客户和自身都节约了成本。我们就不敢提这样的方案,因为我们拿不出数据。”
  这些核心数据是买不到的。“所以,我们必须要建立自己的数据库,利用企业拥有的国家重点矿山重型装备实验室,从基础研究开始,为系统成套研发提供技术支撑。”王继生说。其中,选矿工艺的技术参数开发项目今年底即可完成阶段性目标。
  有了理论和技术的双重保障,中信重工完成了从提供单一产品到成套设备,再到解决方案的跨越。“科技部部长万钢来视察时,提出高端制造业应该从产品制造商转变为服务提供商,我们正朝这个方向努力。”王继生说。
  这个目标的达成有赖于这艘大船上所有船员的努力。为了激发技术人员的创新活力,中信重工自2006年开始设立创新基金、实施重点项目招标及目标考核制。“每年的科技大会上,公司老总与项目负责人签订当年的重点项目合同。”王继生说,“如果到期完成项目目标,团队将获得丰厚奖励。”
  戚天明记得,大型磨机项目中,五六个人的团队获得了高达50万元的奖励。这些课题大部分是自下而上形成。“比如,预计今年底就能完成的石灰的窑外分解项目就是由炉窑所提出来并由他们来承担的。”他说,“课题提出人承担课题的机会最大。我们采取项目招标和目标考核,正是为了鼓励每一个科研人员都提出创新的想法”。  

责任编辑:四笔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