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装备国产化步履艰难

2011年07月01日 9:20 6603次浏览 来源:   分类: 光伏

  光伏装备制造业的国产化进程并不顺利。
  “目前,公司已接到了1.6亿元人民币的订单。”南京华伯仪器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伯)董事兼首席执行官李伯平告诉记者。
  对于华伯、正泰集团、浙江精功科技(002006)股份有限公司等试水光伏装备制造国产化的企业而言,从跨国巨头那里抢得一席之地绝非易事。
  让光伏装备制造业内人士感到尴尬的是,虽然国产设备生产出来了,但很多客户却不敢使用。其根源在于,用中国设备生产的产品不容易赢得外国客户的认可。

  难以摆脱设备工艺 长期脱节顽症
  “截至2010年年底,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已达到4000多万千瓦,光伏累计装机才80多万千瓦。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远远高于光伏设备,因为风机制造业的市场几乎全在中国。没有市场的拉动,装备制造业没法发展。只有自己使用了,别人才敢用我们的设备。”孟宪淦表示。
  虽然部分大型企业已经发展成为光伏装备业的中流砥柱,但同时也遇到一些发展瓶颈:核心技术掌握程度不足导致技术进步缓慢,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技术研发是以大量的资金为支撑,大型设备的研发资金投入比较高,通常来讲,研发一台设备,投入基本上是这台设备的3倍。不但需要资金雄厚,而且资金的回报周期也比较长。”一位组件企业负责人说。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从发展历史看,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路径不是设备做好以后再搞产业,而是买到设备后搞制造,并且产品95%以上出口。”
  起步晚,起点低,导致国产光伏装备制造业“先天不足”,一直面临市场、材料和核心设备“三头在外”的困局。
  2004年,德国对可再生能源法进行修改,保证了对光伏应用的新一轮补贴,“百万屋顶计划”进展顺利。光伏市场爆发式增长的德国,向全世界采购电池组件,中国的组件企业正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大量购买国外设备后投入生产。
  “涉足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业,是我多年考虑酝酿的结果。”李伯平向记者坦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这一领域长期由国外垄断的局面。”
  浙江精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建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前几年,国内光伏生产企业的核心设备一直依赖进口,进口设备价格高昂、交货周期长、工艺调试繁杂,这些弊端在很大程度上牵绊了国内光伏企业扩大产能的步伐,为光伏企业所诟病。”
  “装备制造特别是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不仅仅是简单的设备制造,还要涉及更重要的工艺技术研究。”孙建江告诉记者,“现在的光伏制造产业,装备制造商在提供设备的同时,一定要提供工艺技术,包括如何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整个工艺制造技术都需要由设备制造商提供。”
  “就光伏设备来说,中国与国外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工艺方面,制造是硬件,而工艺是软件。”面临国外在这方面起步早、投入大的局面,华伯将目光瞄准了设备和工艺的同步设计。
  “华伯意识到,光伏设备企业要想发展好,必须和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紧密结合。为此,华伯必须彻底打破以往设备和工艺脱节的发展模式,直接同步工艺技术的发展。”李伯平对记者说。
  而在孟宪淦看来,如果国内光伏市场发展, 国内组件企业遇到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截至2010年年底,风力发电累计装机已达到4000多万千瓦,光伏累计装机才80多万千瓦。风机设备的国产化程度远远高于光伏设备,因为风机制造业的市场几乎全在中国。没有市场的拉动,装备制造业没法发展。只有自己使用了,别人才敢用我们的设备。”孟宪淦表示。

[1][2] 下一页

责任编辑:lee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