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高峰到来 警惕招聘方四种常见骗局

2009年06月22日 9:35 1130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人才资讯

  进入初夏的6月,伴随着求职高峰期的到来,为自己找一份好工作,成为不少应届毕业生和社会求职者今夏首要的目标。然而,由于缺乏相关的经验,求职者们的热情时常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为他们实施欺骗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面对“高职位、高薪水”的诱惑时,稍有疏忽大意,便可能落入骗子的圈套。

  如何识破求职过程中的陷阱?如何在职场中保护自身的利益?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了相关部门,根据以往的案例为大家总结出四种常见的求职骗局及相应的特点,以供大家参考。与此同时,公安部门也在此提醒广大求职者,找工作切莫赚钱心切、操之过急,一定要谨慎对待,提防骗局。

  看似很甜 实际很“黑”

  交钱就能“上岗”

  刚刚大学毕业的何小姐在学校看到一则招聘广告,称某单位招聘文秘、助理数名,月薪2000元,于是便按照广告上的地址前往面试。找到这家公司时,何小姐发现对方是一家职业介绍所,在按照对方的要求交纳了200元的推荐费和50元的材料费后,她被告知一个星期之后就可以顺利上岗。

  谁知一个星期之后,对方并未按时通知她,直到再过了一个星期,何小姐主动打电话来咨询,对方才称已经为她找到了一个工作,可以马上上岗。然而,令何小姐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公司在接纳了何小姐不到一个星期之后,却以“不符合公司的要求”为由,婉拒了她的求职要求。此时,当何小姐再次回到职介所,要求退还之前交纳的介绍费时,却被对方拒绝,理由是“已经介绍了工作”。

  案例分析:此类职介骗局中,个别非法职介所往往以介绍为名,骗取求职者的钱财。他们通常没有任何证照,与一些不法用人单位勾结,收取求职者的“介绍费”。求职者上岗后,往往试用期一过,就会被用人单位以种种理由辞退,而职介所也不会退费。面对此类骗局,求职者一定要擦亮眼睛,注意对方是否有合法的营业证照、职介许可证等等,用人单位是否与职介所存在需求协议,核实用工形式、工资标准等,才能放心交纳费用。

  看似很甜 实际很“空”

  “经理”原是业务员

  小朱前不久参加了学校的一场招聘会,一家公司挂出的招聘“片区经理”的广告吸引了他的注意。凭借优异的条件,小朱很快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该公司的一名试用员工。

  然而,来到公司的头一个星期,他就被安排去参加了销售培训,后来被安排到北门地区,负责产品的销售工作,“‘经理’却成了业务员,每天还要上门去推销产品。高职位仅仅是个空架子。”小朱说,一个月后,他找到公司主管,希望调换岗位,对方却以“片区经理就是主管销售”为由,拒绝了他,至此,小朱只能愤然辞去了工作。

  案例分析:表面上用高职位吸引眼球,实际却“挂羊头卖狗肉”,是这类广告的特点。参加应聘的求职者在报到之后却被安排到其他的岗位,甚至是劳动强度更大的工作。为此,求职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对广告所提供的岗位要在应聘时就了解清楚。

  看似很甜 实际很“歪”

  不交钱培训就走人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小张通过网上应聘,找到了一个网络维护的工作,试用期的一个月里,小张在岗位上显得游刃有余。尽管工作表现优异,但在一个月后,他还是接到公司的通知,以提高专业知识为由,让他参加业务培训,而且要交纳300元的费用,“我不想参加,但是公司却说,不参加培训就不能签合同,之前一个月的薪水也没有。”无奈下,小张只好去参加了培训。

  小张告诉记者,培训一个星期之后,他回到原来的岗位上依然表现得很优异,但公司却迟迟不肯给他签订合同,试用期的工资也只有几百块钱,“不久之后,第二期的业务培训又开始了,又要我参加,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很可能是上当了。”

  案例分析:靠培训费盈利,是一些不法公司常见的欺骗手段。事实上,正规公司进行业务培训,一般是由公司承担费用,而即便是试用期内没有通过,也会给求职者相应报酬,不会因为不参加培训就不开工资。

  看似很甜 实际很“虚”

  待遇口头许诺

  在某招聘会上,来蓉打工的小曹被一条招聘启事所吸引,上面称招聘的岗位是销售主管,月薪2000元,还可以享受相关福利。在公司招聘处咨询时,一位工作人员告诉小曹,上岗之后,她可以享受通讯、交通等补贴,每半年公司还要发一次业绩奖金,还会组织员工进行免费的业务培训活动。

  然而,后来的事情并不像承诺中的那么顺利,小曹到这家公司辛苦工作了半年,却并未享受到之前承诺的补贴,业绩奖金也始终不见踪影,而当她找到相关的主管要说法时,对方给出的理由却是“工龄不够”,因为没有书面协议,“工作了半年,除了每个月的2000元钱之外,没有任何其他的福利。承诺的事情做不到,在我看来就是一种欺骗。”

  案例分析:有些单位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在招聘时往往会伴有一些口头许诺,如工资、住房等优厚的条件,等到岗之后,求职者才会发现,这些所谓的承诺不过是说说而已,根本不能兑现,而每到这时,对方就会以“没有书面协议”为由进行推托。因此,求职者一定要重视合同的签订,仔细阅读各项条款,做到有依有据,以避免上岗之后才发现吃亏上当。

  擦亮眼睛 找工作切莫急功近利

  对于广大求职者来说,求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骗局五花八门。事实上,相关部门对于求职诈骗的专项打击和宣传教育力度一直都很大,但类似的案例还是时常发生。那么,面对职场上的种种圈套,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识别、判断,为自己找一个安全可靠、称心如意的工作?就此话题,记者走访了成都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的相关负责人,请他就防范求职骗局为大家支招。

  骗局存在基础

  求职者缺乏防范意识

  “求职若渴、急功近利,这种心理才是求职骗局屡屡得手的关键!”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很多求职骗局其实并不复杂,不是让你没挣钱先掏钱,就是让你充当廉价甚至免费的劳动力,但这些“陷阱”之所以能得手,很大程度还在于求职者自身的防范意识不高。“一些求职者缺乏相应的准备,在不熟悉公司和岗位的情况下,轻信一些非法职介和用人单位的承诺。”

  这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求职骗局的违法成本往往比较低,骗取的金额往往也不高,一些求职者在被骗了之后,还本着“花钱买教训”的想法忍气吞声。“发现自己上当后,一定要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如果损失较大,可以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此外,他还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以来,市劳动保障监察总队也在针对非法职介等环节进行集中整治。

  防范求职骗局

  正规单位不会收钱财

  在谈到防范求职骗局的方法时,这位负责人表示应该重点从职业介绍和公司应聘两个方面说起。他告诉记者,如果是上职介所的话,一定要看职介单位是否有劳动人事部门批准的职业介绍许可证及工商营业执照,其介绍的用人单位与介绍单位签订的协议是否真实,而在交纳费用的同时,也一定要索取正规的发票,一旦出现问题,可以作为证据。

  此外,如果直接上用人单位应聘,则一定要注意签订劳动合同的环节,仔细阅读各项条款,了解双方的义务和权利。“此外,根据法律规定,用人单位在招劳动者时,是不能以任何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的。”他告诉记者,包括培训费、押金等等,在招聘环节需要谨慎对待。此外,这位负责人建议,求职者参与应聘时,应该事先了解用人单位的状况,看其是否有招聘岗位,以免遇到一些“空壳公司”招而不聘的情况。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