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3年人均换2次工作 主动离职高达88%
2010年07月29日 8:57 1388次浏览 来源: 中国有色网 分类: 人才资讯
今年1月,《武汉晚报》对164家企业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为防止员工跳槽,两成企业将年终奖推迟到年后发放,其中最迟的会拖到5月份。漫画:刘道伟
时下,虽然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仍有许多用人单位抱怨总是留不住人,青年员工频繁跳槽。
不久前,麦可思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211”院校是22%,非“211”本科院校是33%。2006届大学毕业生三年内平均工作单位数,“211”院校为1.7个,非“211”本科院校为1.9个,平均每人换过将近两次工作。其中,俗称“跳槽”的主动离职竟占到了88%。而北京市曾对96家用人单位做过的一项调查也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高达70%。
广州锐旗人力资源公司总经理杨希宏曾指出,他们对珠三角部分企业的调查发现,企业新招进的大学生一年后留下来的竟不到20%。为此,有的企业招聘时刻意回避应届生,一些中小企业甚至患上了“名校恐惧症”。为此,有媒体报道,如今部分企业为防止员工跳槽,竟扣押他们的毕业证、户口迁移证等证件。
为何当前应届生就业后难过“三年之痒”?《2010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发现,当下毕业生跳槽更为前途而非“钱途”。在对主动离职的原因分析中,“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居首位,占31%,其次是“薪资福利偏低”(25%),第三位为“想改变职业或行业”(13%)。
沈阳某人力资源公司在2006年对沈阳青年的一项调查也显示,63%的青年会因“发展空间小”而考虑换工作。这一因素成为影响青年跳槽的首因。
可见,如今的年轻人越来越重视长远发展,而非眼前利益了。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年轻人跳槽原本是一种趋利避害的正常选择,无可厚非,但如此频繁的人才流动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信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产学合作教席主持人、北京交通大学教授查建中认为,年轻人热衷跳槽会使企业员工队伍不稳定,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跳槽年轻人的数量如此之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专业教育中产学脱节。”查建中说,一方面,如今学生在校期间很少有机会接触社会,对毕业后的就业环境不了解;另一方面,企业除了能看到学生的表面情况(如文凭、考试成绩)外,对学生的能力、素质也缺乏了解。
今年6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发布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大学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与企业需求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而言,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在校生对此的排位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其中,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更是被企业列为“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能力”。
查建中还指出,由于缺乏能力和自信,如今很多毕业生找工作时抱着“先找一个、委曲求全”的想法,于是选择从低做起,以期望将来弥补缺乏实践经验这一弱点,然后再跳到较好的单位和岗位;而不少企业又因急于招人,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录用新人。“求职方和招聘方之间就像在进行一场盲目的速配,当然难以维持长久关系。”
在这样的情况下,年轻人最终发现自己“找错了单位,进错了行”的情况自然在所难免,觉得企业难给自己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也成为一种必然。
不过,查建中强调,毕业生热衷跳槽,也与众多企业的发展模式存在问题不无关系。“企业和员工的发展前景不明朗,自然留不住人才。”查建中说,当前许多企业缺乏创造性,奉行“拿来主义”的原则。同时,不少企业没有长远的发展战略规划与人力资源政策,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和培训。这让很多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看不到未来。
此外,有学者认为,当前部分用人单位“论资排辈”、“不唯才是用”、“重关系轻实力”等环境,也让很多青年员工难以专注于工作,甚至产生“不靠资历”、“不靠关系”难以升迁、发展的观念。
面对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重前途而非“钱途”,查建中建议,当下的企业应转变观念,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与人力资源政策,让青年员工感到自己的才华有空间施展,并让他们看到,勤奋努力可以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对未来发展和升迁有明确预期。这样一来,年轻人又怎会“身在曹营心在汉”呢?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