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光伏企业应转变“打工者”角色
2010年05月19日 11:17 3101次浏览 来源: 中国能源报 分类: 光伏 作者: 袁志广 李保平
相关数据显示,2008年,金融危机导致国内约有超过300家光伏组件企业倒闭歇业。由于各地光伏企业归口管理部门不同,目前官方还没有对倒闭企业数量作确切统计,但行业整体效益下滑严重,光伏组件企业苦熬寒冬、生存艰难已成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一些匆忙上马、规模不大且处于产业链末端的中小企业更是度日维艰。
外援的市场
除去设备技术外向依赖严重之外,“光伏产业发展中另一个大问题是市场,我国生产出来的太阳能电池绝大部分是用来出口的,国内应用的市场非常小。”中国电子信息发展研究院光伏研究所副所长高宏玲表示。
光伏产业主要市场在国外,也就引发国外市场可能寻找各种借口,制造贸易壁垒,从而限制中国相关光伏产品的出口。
2009年9月中旬,德国太阳能生产商Conergy公司欲联合其他同行向德国政府和欧委会申请对中国产太阳能电池板进行反倾销调查,该建议在德国太阳能行业中获得广泛支持。
近期,美国SunPower等企业多次表示将对中国光伏产业发起反倾销调查。业内人士认为,如果反倾销调查成立,中国企业必然受到非常大的冲击。
中国光伏企业95%以上的产品都出口到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外市场,为此遇到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在所难免。
发展模式之痛
实际上,中国光伏产业遭遇的所有问题,都能从这种“两头在外”境况闭幕并未得到改善,其发展模式上找到原因。
比如,国际市场上多晶硅价格由几百美元骤降到四五十美元,国内多晶硅市场随之萎靡。
有消息称,最近有小型多晶硅企业向四川新光硅业抛出“绣球”,希望新光硅业对其进行收购,很多企业表达了意欲退出多晶硅行业的想法。四川新光硅业董事长秘书李红证实,最近确实有几家企业提出过出售意向。
据分析,2010年上半年国际多晶硅价格约每公斤50—55美元,而国内多晶硅企业的生产成本多在每公斤50—60美元左右,因此相关企业打算退出也就不难理解。 开启国内市场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秘书长林如海表示,其实国内光伏产业的起步并不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发展。但市场体系迟迟未能培育起来,产业链条环节关系一直未理清晰。因此从根本上来说,“培育下游市场是突破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瓶颈的关键。”
“眼下发展国内市场时机已经成熟。”保定英利集团首席战略官马学禄以风电叶片为例解释道,“此前国际市场风电叶片售价达600万元/套,中国研制出来以后国际价格降到70万元/套,当中国将价格降到50万元/套时,国外企业只好退出。多晶硅行业发展也是如此。由于近几年中国多晶硅的发展,多晶硅价格开始显著地下降。”
他认为,多晶硅价格的跳水,金融危机不是最重要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只要中国能制造,价格肯定会下来”。
不仅如此,现在在某些东部发达地区已经具备应用光伏发电的条件。现在光伏发电的成本大概在每度1.5元-1.6元之间,而东部地区夏天实行峰谷电价,其峰期电价大概在1元左右,这样的水平,国家完全能够补贴得起。通过节能降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就能节省出相关补贴资金。
业内多位人士都认为,通过补贴支持国内光伏应用市场,将会引导国内光伏产业的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hq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