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抄底”金融人才三大理由

2009年02月04日 14:47 1986次浏览 来源:   分类: 人才资讯

  “抄底”是一个时髦词,国人对目前是否“抄底”海外资产颇有争议。但是,“抄底”海外金融优秀人才已日渐形成共识。日前北京成立了专门的海外学人中心,举行国际金融人才发展论坛,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尤其是北京和上海两地的众多金融业老总纷纷“走出去”到欧美招揽高端金融人才。

  金融博弈 取决于人才较量

  面对深不可测的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一方面出台“应急”措施,另一方面则努力制定一系列“战略”措施。目的也分两个层面:一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因为在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面前,任何国家都难以独善其身;二是各国不仅力争避免成为这场金融危机的牺牲品,而且还要努力化危机为机遇。而这归根到底取决于各国是否拥有高素质的人才,特别是高端金融人才。

  中国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而在西方发达国家,国际金融早已远远超越其狭隘的经济范畴,上升到维护国家利益、乃至战争与和平的高度来加以认识。上世纪80年代爆发的日本金融危机以及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均使东方人更加清醒和深刻地认识到国际金融的掠夺性和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性。即便在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兵不血刃的金融博弈也从未停止过。典型的例子有,当美国在越战泥沼中越陷越深时,美国通过输出货币型通胀,令欧洲和日本通过贸易顺差赚来的美元财富大幅贬值;1992年以索罗斯为标志的美国金融资本对英镑汇率进行了投机,成功地将英镑挤出了欧洲货币体系,欧洲统一货币体系受到重创等。特别是曾深受美国金融战略打击之苦的日本一再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多次揭露美国金融霸权的实质。而这一切始终取决于人才的较量。

  海外“抄底”人才三理由

  在北京国际金融人才发展论坛上,有学者认为,本次金融危机将对未来世界政经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在这场见不到、摸不着的博弈中,如果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应对不力,而发达国家虽遭受重创,但很可能在“拉别人下水”的同时,自己率先“浮出水面”,成为最终的大赢家,继续称霸国际事务。因此,广大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真才实学的国际金融高端人才。以中国为例,中国对国际金融人才的渴求至少基于以下3点理由:

  首先是金融监管与创新的需要。美国之所以爆发次贷危机的一个原因是顶级优秀金融人才纷纷进入能创新生产无数金融衍生品的市场机构,而进入政府监管机构的则是次优秀人才,造成监管的“猫”逮不住精明的“鼠”。据美国风险投资公司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亚洲区总裁熊晓鸽的统计,美国金融高端人才有120万,而中国不足7万。“饱和”的美国金融人才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迫使其不断生产出被“股神”巴菲特称为“金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金融衍生品。

  其次,中国近两万亿美元储备的需要。庞大的外汇储备如何管理,是中国面临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

  其三,教学研究的需要。因此,中国政府和各金融机构、公司从海外广大的爱国华侨华人金融专家中遴选所需的金融工程师和金融战略师是非常正确和明智的举措。特别是金融战略师,不仅具有丰富的金融知识,而且具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几乎所有领域的渊博的知识,是非常难得的金融高端人才。

  人才“抄底”在历史上早有先例。据报道,二次大战刚结束,美国就招揽了大批德国高素质科学家,他们为美国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重为世界最大经济体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市场刚走过18个春秋。对于一个人来说,18岁是朝气蓬勃的年龄。如果说中国经济“三十而立”,那么中国资本市场到“三十而立”还有12年。无疑,中国资本市场具有与中国经济地位相称的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广大海外金融高端人才在中国必大有可为。

责任编辑:mqk

如需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中国有色网:www.wearcomp974.com了解更多信息。

中国有色网声明:本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
凡注明文章来源为“中国有色金属报”或 “中国有色网”的文章,均为中国有色网原创或者是合作机构授权同意发布的文章。
如需转载,转载方必须与中国有色网( 邮件:cnmn@cnmn.com.cn 或 电话:010-63971479)联系,签署授权协议,取得转载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有色网或非中国有色金属报)”的文章,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构成投资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若据本文章操作,所有后果读者自负,中国有色网概不负任何责任。